荆州日报
2025年04月22日
第A005版:文化荆州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楚文化精神的当代回响

  “不有屈原,岂见《离骚》”——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这一感叹,道出了楚文化与其伟大创造者之间的深刻联系。当我们从十二个当代视角完成对楚文化的多维解读后,不难发现这一古老文明所蕴含的精神能量依然鲜活有力,与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关切形成深刻共鸣。楚文化不仅是历史遗产,更是活的精神传统,其核心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获得了创造性转化的广阔空间。

  楚文化的精神特质首先体现为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统一。楚人从“筚路蓝缕”的创业艰辛到“问鼎中原”的辉煌成就,其发展轨迹与当代中国从贫弱到富强的奋斗历程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这种相似性不是表面的类比,而是深层的精神共鸣——面对逆境的不屈不挠,抓住机遇的胆识魄力,开放包容的胸襟气度。特别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楚文化中“九死不悔”的坚定信念和“一鸣惊人”的创新自信,为民族精神注入了历史深度。楚文化研究者指出:“艰苦创业、发愤兴邦,不管时代条件如何变化,这种精神都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这一判断在当代语境下更显其真理性。

  楚文化的当代价值还体现在本土与全球的视野融合。楚人“不分此畛彼域”的开放态度,使其在先秦时期就参与了跨文明交流网络,如“玻璃之路”的开辟。这种开放不是丧失自我,而是在文化交流中强化文化自觉。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今天,楚文化“海纳百川”的包容智慧为文明对话提供了历史借鉴。特别是“抚有蛮夷,以属华夏”的民族政策,展现了差异中共存、多样中统一的治理智慧,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启示意义。楚文化表明: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排外自守,而是在开放交流中确证自身价值。

  楚文化的精神魅力更在于传统与创新的动态平衡。楚人既珍视传统,如对祖先祭祀的重视;又勇于创新,如县制的首创和楚辞的创造。这种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正是文化生命力的核心所在。在传统文化复兴成为时代课题的今天,楚文化的经验表明:传统的活力不在于凝固保存,而在于持续创新。荆州市楚文化传承转化的实践,正是这一理念的当代体现。将考古发现转化为学术资源,将历史遗产转化为文旅产品,将艺术元素转化为创意设计——这种全方位的活化路径,为传统文化现代转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案例。

  从更广阔的文明视角看,楚文化的当代回响体现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特质。楚文化既是地域文化,又参与塑造了中华文化的整体品格;既有鲜明个性,又与其他文化交融共生。考古资料显示,东周时期我国南方形成了几支不同的文化系统,而“随着楚国向四周扩张,楚文化不断统一着长江中游及淮河流域”。这种多元一体的格局,正是中华文明持久生命力的结构性基础。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在保持统一性的同时激发地方文化的创造力——楚文化的历史经验为此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望未来,楚文化研究与实践的发展方向应聚焦于几个关键领域:学术研究需要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构建楚文化研究的“总体知识”体系;文化传播需要创新表达方式,运用数字技术等现代手段增强感染力;教育传承需要构建系统方案,将楚文化精髓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国际交流需要拓展传播渠道,将楚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代表推向世界。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楚文化历史上的跨文明交流经验,可以为促进民心相通提供历史智慧。

  楚文化如同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它那“惊采绝艳”的艺术创造、“上下求索”的思想探索、“九死不悔”的精神品格,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中独特的序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必将焕发新的生机,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智慧。正如楚文化在历史上曾经“在世界文化史上都炫目多彩”,在新时代它也必将绽放独特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