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 余大中
姚士麟的《白苏斋类集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袁宗道文学创作与个人特质的窗扉。这篇序文在文学批评领域独树一帜,通过精妙的类比、深刻的剖析,展现出袁宗道在明代文坛的卓越地位以及他与白居易、苏轼之间微妙而又独特的联系。
序文开篇,姚士麟以长江东注的磅礴之势作比,生动地描绘出思想与言辞积聚而后喷薄而出的强大力量,暗示袁氏兄弟文学创作如同积蓄已久的洪流,必将在文坛掀起惊涛骇浪。这种开篇方式极具感染力,不仅营造出宏大的文学氛围,更让读者对袁氏兄弟即将登场的文学成就满怀期待。
在论述袁宗道的文学成就时,姚士麟着重强调其独树一帜的创作理念。袁宗道既不拘泥于词翰与名理的冲突,也不被传统的性宗观念所束缚,更不刻意遵循秦汉唐宋的创作范式,而是以“毕运我真,用诣万情”为圭臬。这种对真情实感的执着追求,使得他的作品充满新意。“情情新来,笔笔新赴”,是他创作风格的生动写照。他的文字不受陈规旧俗羁绊,自然流畅地表达内心情感,从而能够唤起读者全新的情感体验。这种对文学创新的高度评价,凸显袁宗道在明代文学发展历程中的革新意义,他打破当时文坛的沉闷与僵化,为文学创作注入了鲜活生命力。
关于袁宗道以“白苏”命名斋集,姚士麟进行了深入探究。敏锐地指出,袁宗道与白居易、苏轼在多个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三人皆心怀忠诚,浸染禅学,性格豁达且都曾任职翰林。然而,他们的人生轨迹各有不同。白居易、苏轼在四十四岁时遭遇贬谪,而袁宗道却在仕途顺遂之时英年早逝,年仅四十二岁,避开了仕途的诸多风波。但从袁宗道诗作中,如“仙鹤台榭,鹰隼腥膻”“啖名多局面,谋国半嗔心”等句子,可看出若他能享有与白、苏相当的寿命,或许也会经历类似的人生起伏。姚士麟的这一分析,既展现他对袁宗道作品的深入研读,又巧妙地将袁宗道与白、苏置于同一历史维度下进行比较,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袁宗道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渊源。
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看,《白苏斋类集序》具有极高价值。姚士麟不仅精准地把握袁宗道文学创作的核心特点,还通过与前代文学大家的对比,深入挖掘其文学创作的内涵与根源。他的评价并非浮于表面,而是从创作理念、人生经历、作品风格等多个层面展开,使袁宗道的形象在读者心中逐渐丰满起来。同时,序文也为后人研究明代文学、尤其是公安派文学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让我们得以一窥当时文学创作的风尚以及文人的精神世界。
《白苏斋类集序》是一篇兼具文采与深度的文学评论佳作。它不仅让我们领略到袁宗道的文学风采,更让我们看到文学传承与创新的魅力。姚士麟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见解,为袁宗道的文学成就撰写了一篇精彩的注脚,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学批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