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明和 盛颖 马倩 邵云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为新时代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传统文化不再仅是静态的历史遗产,而是成为塑造旅游体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动能。“以文塑旅”的本质是让传统文化可感可知,“以旅彰文”的要义是使文化传承见行见效。唯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创造性转化中激活传统基因,在创新性发展中丰富现代表达,才能让旅游真正成为彰显文化软实力的金色名片。
文化基因塑造旅游独特性和民族性
文化作为旅游产品的灵魂所在,是塑造旅游品牌独特性和民族性的核心要素。文化的独特性与不可复制性,为旅游产品赋予了鲜明的差异化特征和深厚的民族底蕴。每一个文化符号都承载着特定民族的历史记忆和集体认同,并构成了旅游产品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本质特征。在开发过程中,对民族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与创造性转化至关重要。真正的文化赋能应当立足于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通过系统性的解码与重构,将抽象的文化精神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旅游产品形态。这种转化是基于当代审美和市场需求进行的创新表达,既要保持文化的本真性,又要增强其传播力和感染力。
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表明,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旅游产品正显示出越来越强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源于民族文化赋予旅游产品独特的辨识度,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在旅游产品开发中,应当注重对民族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将文化独特性转化为产品竞争力,将民族性转化为市场吸引力,最终实现旅游产品品质和价值的全面提升。
文化基因激活旅游互动性和强黏性
文化旅游正逐步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价值不仅体现在经济贡献层面,更在于构建了游客与目的地之间的深度互动关系。通过激活文化基因,打造具有高度参与性和体验性的文旅产品,能够有效形成“文化认同—情感共鸣—行为忠诚”的闭环。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开发为旅游产品注入了独特的互动属性。当文化元素通过场景化、沉浸式的设计转化为可参与、可体验的旅游活动时,就能突破传统观光模式的局限,建立起游客与目的地之间的情感纽带。更重要的是情感纽带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能够引发游客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这是塑造旅游目的地灵魂的强心剂,能够带来强黏性的游客。
文化旅游的竞争优势正在转向互动体验的质量和深度。那些能够巧妙融合文化内涵与互动设计的旅游产品,往往能形成更强的市场吸引力和消费黏性。通过互动参与强化体验记忆,最终实现游客从“过客”到“粉丝”的身份转变,为目的地创造长期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文化基因驱动旅游文化自信和文化保护
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价值取向。从文旅融合的战略高度审视,文化遗迹的保护性开发不仅是对文明根脉的守护,更是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实践。文化自信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精神引领。当旅游景区深度挖掘文化基因,将传统节庆、民俗技艺等文化要素转化为品牌核心竞争力时,实际上是在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话语体系。这种文化自觉的开发理念,既能强化旅游产品的市场辨识度,更能通过旅游活动唤醒大众的文化记忆,增强文化认同感。
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在文化保护与文化自信的辩证统一之上。一方面,科学保护确保文化资源的永续利用,为旅游开发奠定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文化自信指引开发方向,避免在市场化过程中丧失文化本真。通过旅游传播,既强化文化认同,也为构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格局提供实践路径。
(作者单位:江陵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