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4月25日
第A001版:01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碎田”变“金田”,黄岭村的生态致富经

    得益于“小田改大田”,黄岭村“虾稻连作”渐成规模,年产值约8200万元。

  □ 记者 匡月晴 唐万全 范振宇 通讯员 王文初

  清晨5时,天边泛起鱼肚白,公安县麻豪口镇黄岭村的小龙虾养殖户刘华已经穿上胶靴、划着小船,穿梭在自家30亩虾稻田间。虾笼浮出水面,活蹦乱跳的小龙虾在晨雾中泛着银光。“每天能卖100斤,收入1千多元,到了旺季每天能卖400到500斤。”刘华笑着将虾笼里的小龙虾倒入筐里,身后是连片平整的稻田,田埂笔直,道路宽阔。

  几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黄岭村紧邻崇湖国际重要湿地和东清

  河,耕地面积9616亩,田块总数1536块,土地碎片化、零散化情况严重,种稻养虾都得靠肩挑背扛。此外,因地势高低不平,落差最大处达2.85米,导致黄岭村旱涝频发,严重影响产量。

  转机出现在2023年,黄岭村以崇湖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切入点,围绕“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目标,抢抓全域国土整治项目机遇,探索“小田改大田、大户带小户”机制。

  黄岭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龚道平带着党员专班,挨家挨户开“户主会”,动员迁移祖坟、整合土地。以小组为单位实施全域国土整治项目,打破组的建制,统一开挖两方沟,虾沟占田面积8%,比传统虾田四方沟节约面积2%。      (下转第2版)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