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4月25日
第A006版:理论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荆州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集群的实践探索

  □ 梁珊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双碳”目标下,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须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尤其是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集群。近年来,荆州市积极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低碳产业集群,绿色转型迈出坚实步伐,形成了一系列良好的经验做法。

  强化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构建低碳循环产业链。升级石油装备产业集群绿色。荆州区通过重构产业空间布局,推动石油装备产业向集约化、绿色化方向转型。通过“工业上楼”“零地增容”模式,严格工业项目容积率标准,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构建化工行业循环经济体系。依托宜荆荆都市圈协同发展机制,荆州深化磷化工产业合作,形成跨区域产业链联动,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链条。焕新智能制造驱动传统产业。以美的等龙头企业为标杆,荆州通过智能化技改促进制造业向高端化转型。将5G通信、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生产流程,驱动传统制造模式向智能化跃迁。

  培育新能源与低碳技术产业,打造创新驱动引擎。以动力电池产业为切入点,加速构建新能源产业链。荆州投资建设磷酸铁锂电池生产基地,同步布局上游配套项目,初步形成从电池材料到储能系统的产业链条。协同创新光伏储能。在光伏与储能协同应用方面,荆州也开展了多项试点项目,如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通过智能调度平台优化用电负

  荷匹配,可提升光伏发电就地消纳率至80%以上。建立的独立储能电站,采用“共享储能”模式,缓解新能源并网波动。集成应用数字化低碳技术。国网荆州供电公司建设“虚拟电厂”整合分布式光伏、储能及可调负荷等资源,通过削峰填谷可实现减排效果。还有“渔光互补”项目将光伏发电与水产养殖结合,为本地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发挥有效作用。

  完善政策保障与市场机制,构建绿色发展生态圈。强化政策引领。荆州以“三线一单”生态分区管控为基础,建立“两高一低”项目准入负面清单。制定《现代化工产业绿色安全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实施园区规范提级行动。通过财政奖补政策支持企业节能减排,带动企业完成厂房屋顶光伏改造,推动绿色循环项目落地。创新市场化机制。荆州在绿色金融方面制定专项产品“精准滴灌”,推出“生态修复贷”“绿色技改贷”等特色信贷产品,支持排污权质押贷款、碳中和债券等创新业务落地。

  (作者单位:荆州市委党校)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