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随着经济社会的急剧转型和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提出“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的新战略新要求,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必须锚定党政协同圆心方位,把握舆情治理向心力,拓展保障外圈层,从根底上、系统上防控风险。这对保障我国的国家安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固守圆心,以协同治理完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
同心圆是同一圆心的多个圆,“圆心”当为基准,就是党的领导。在党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下,链紧主体,在有序的沟通协作之中形成协同治理新格局。
一是加强党政协同,统领带动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整体推进。设置“党是领导一切的”政治论题,树立“大网信”治理理念。领导主体和主导主体立足于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政治高度自觉,基于自身职能积极参与到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活动中来。同时整合政治资源,加强党政部门之间的综合协同,形成不同单位、不同系统就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共同分析、研判、处置的体制机制。还要优化载体建设,建强政务新媒体矩阵,统筹好“互联网+政务”,党政部门的重要信息实现话题共享,抓好“互联网+民生服务”,群众反映问题尽快划归、迅速解决。综合施策,形成强大合力。
二是加强社会协同,综合发挥多元主体治理社会赋能效应。增强社会参与主体网络意识形态治理责任意识,提高其自身参与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较于党政部门,社会主体的交际面更广、更加了解社情民意、行动起来更为灵活方便。要有效利用好这些优势,建立增进沟通的自组织机制,使各参与主体在沟通协调中更加有序地协调、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实行协同行动,推进达成正式行动、合作协议的制度化协同行动,同时鼓励网民、自媒体对恶意造谣、带节奏等行为揭发的非制度化协同行动,从而提升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效能。
三是上下协同,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凝聚治理合力。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实现群众工作在网络空间的有效延伸。做好网络名人统战工作,与他们建立经常性联系渠道,加强线上互动、线下沟通,发挥网络名人的内容生产能力、舆论传播能力、网络动员能力,传递主流声音。建立问题求助、融合报道、协调解决、效果反馈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主动回应群众呼声,增进群众的政治认同,走稳新时代群众路线,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浇铸“核心圈”,以阵地建设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核心圈”紧贴圆心点,阵地建设就是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核心圈。必须确保主流意识形态核心圈稳如泰山、颠扑不破,什么风险都挡得住。
一是强化网络思潮治理,掌握动态分布情况。动态掌握不同社会思潮在空间中群体分布,明确归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处置网络空间错误思潮。契合广大受众的接受心理、理论需求、利益诉求,从宏大叙事向微观生活话语转化,通过内容、形式的大众化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影响力。
二是强化网络舆情治理,把握思想政治倾向。推动数字化技术(各类舆情监测系统)与人工搜索(登录门户网站、论坛、社交平台)深度融合,全面收集网络舆情信息,深入分析各类舆情信息特别是涉及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且关注度高、影响面大的信息,把握其中的思想倾向、政治倾向。围绕焦点做好议程设置,舆情回应做到高度连贯性续报,规避争议性内容。同时持续跟踪舆情演化,及时把握舆情处置主动权并阻断政治化炒作通路。
拓展“圈层”,以优化保障扎紧治理防护网
同心的“圈层”越多越大、覆盖面越广,要优化各项保障,在守住圆心的基础上尽可能扩大圆的范围,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防线。
一是优化制度保障。细化责任传导和任务分解,建立涵盖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点排查、网络舆论处置、网络技术开发与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教育培训等多方面工作制度,全面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增强制度刚性,严格对落实网络意识形态责任制情况的问效问责。
二是优化技术保障。把关键技术的研发作为提升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效能的基础性工程,寻求与高校、科研院所、互联网企业合作,从技术层面加强对反意识形态渗透、舆情监测、监管等保障。强化网络安全体系建设,以网络核心技术为杠杆,通过软硬件建设的组合拳实现对互联网硬件设置、互联网平台全天候、全方位防护,用严密有力的网络安全体系筑牢应对意识形态风险的防线。
三是优化能力保障。全面提高各治理主体的政治能力,善于站在政治的高度分析网络意识形态的各种现象和挑战,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组织开展具有实践性、操作性的教育培训,涵盖政治学、传播学、管理学、网络工程等学科,如桌面推演、媒体应对实训等,并做好知识更新。还需强化对广大干部群众网络安全的宣传教育,提升其舆情应对、话语传播等能力。
(作者单位:松滋市委党校)□刘云邓雪刘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