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4月25日
第A006版:理论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壮大荆州绿色循环产业的路径研究

  □ 孙立超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目标,强调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核心的经济体系,以推进资源的节约和集约利用,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荆州探索并发展绿色循环产业,对于整体提升“七力”、建功“支点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修复自然生态是基础。加强对河湖岸线的生态修复工作,实施退田还湖、退耕还林等工程,以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过去大规模的围网养殖活动导致了洪湖生态环境的恶化。通过拆除围网、实施生态补水等措施,洪湖的生态环境已逐步得到改善。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培育,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质量。建设沿江、沿湖的生态林带,发挥森林的生态屏障作用,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区域气候。

  产业绿色转型是核心。推进绿色农业发展,推广绿色种植与养殖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促进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如“稻虾共作”模式,既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又增加农民收入,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革新传统工业,引导化工、建材等传统行业进行绿色化革新,采用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和设备,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产业园区的循环化发展,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产业的协同进步。培养新兴绿色产业,积极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绿色产业,利用荆州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建设风力发电、光伏发电项目,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

  环境治理监管是关键。强化污染防治工作,持续深化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加强工业排放废气和机动车尾气的治理,提升空气质量;强化污水管网建设及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提高污水收集和处理效率,确保水环境安全;开展土壤污染调查和修复工作,确保农产品质量和居住环境安全。严格环境监管和执法,构建完善环境监管长效机制,加强环境执法队伍建设,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运用信息化技术,建立环境监测网络,实现对环境质量和企业污染物排放的实时监控。

  积极宣传引导是辅助。强化宣传教育,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平台,广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升市民的绿色环保意识。推广绿色消费,激励市民选购绿色产品,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量,鼓励市民优先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或步行等环保出行方式,倡导绿色出行。

  (作者单位:荆州市委党校)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