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张明金
4月12日,在“2025年中华鲟增殖放流活动”现场,伴着一声轻呼“回家啦”,浪花飞溅中,超22万尾中华鲟子二代奔回长江怀抱。
五年间,荆州市成立中华鲟保护中心,挂牌农业农村部“中华鲟种源保护繁育基地”“中华鲟人工放流苗种供应基地”,正式入列“国家队”。正在建设的中华鲟保护中心荆州基地(一期工程)项目如火如荼,中华鲟室外保种池、苗种培育车间、中华鲟繁殖车间等基础设施初具规模,时代感、科技感十足。近五年,荆州市累计向长江干流放流中华鲟子二代超过100万尾。目前,荆州市保有中华鲟子一代人工群体1600余尾,占全国一半左右,成为“中华鲟宝宝”的摇篮。
中华鲟宝宝的茁壮成长,正是长江大保护和长江十年禁渔工作深入实施的显著成效。
今年是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的第五年。按照“一年起好步、管得住,三年强基础、顶得住,十年练内功、稳得住”的总体目标,荆州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持续恢复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积极探索生态和生产、保护和发展互促共赢的有效路径,努力打造长江十年禁渔的“荆州样板”。
从“休养生息”到“生生不息”持续做强长江禁渔基础支撑
“哇,江豚好可爱呀!”今年“五一”假期,众多游客打卡长江江豚苑,只见数只江豚在网箱中游弋嬉戏,不时探出半个脑袋,圆圆的嘴巴抿成一道上扬的曲线,张口向饲养员讨要小鱼。
在江豚科普馆内,全息投影技术将江豚的生活场景生动呈现。讲解员仔细介绍江豚的生活习性、繁殖方式以及面临的威胁,引导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江豚、了解江豚,积极参与到江豚保护工作中来。
“1990年,我们从长江捕获三雌二雄5头江豚,放入天鹅洲长江故道,经过30年自然繁殖,峰值时发现江豚数量达到101头。”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负责人介绍,如今,天鹅洲长江故道已成为国家鲸类研究的重要基地,成为世界小型鲸类迁地保护成功范例。
从“濒危”到“复苏”,从“罕见”到“常见”,江豚正是长江生态改善的见证者。
近年来,荆州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立高规格长江禁捕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全市禁捕工作一盘棋、责任一张网、打击一股绳、宣传广覆盖的良好局面。
部门协作、联席会议、跨区联合执法、定期会商通报等工作机制逐步健全;船只管理、垂钓管理、渔具经销、值班巡守、有奖举报等监管制度不断完善;以“天网工程”为主体的“空中无人机巡航、江面快艇巡查、岸边机动车巡逻”的全方位防控体系全面形成,长江十年禁渔常态化、智能化监管格局日臻完善。
十年禁渔,抓保护是“堵前门”,还要“开后门”——抓养护。
扩大种群数量,放鱼是重要手段。4月25日,以“时刻牢记殷殷嘱托 守护一江碧水东流”为主题的2025年长江大保护精准增殖放流活动,在石首工业码头举行,共放流长江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原种亲本505组9482公斤、胭脂鱼亲本30组60尾。
沙鸥翔集,鱼儿畅游。长江禁渔五年来,回报的是不断的惊喜——
看数量,令人欣慰。
五年来,荆州市累计放流水生生物1亿尾以上,其中长吻鮠30万尾、胭脂鱼6万尾,从简单的“数量回归”,到对生态平衡的精准雕琢,不仅是对长江渔业资源的有效补充,更为维护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注入强大动力。
看生态,令人憧憬。
长江荆州段保持三类水质以上持续5年,345种鸟类在此栖息,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达14种。麋鹿则从64头发展到3800多头,成为世界最大的野生麋鹿种群。长江荆州监利断面“四大家鱼”卵苗资源量较禁渔前提升6倍之多,时隔30余年,再现鳤、胭脂鱼自然繁殖活动。 (下转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