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5月09日
第A001版:01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守护长江生命线 谱写生态新乐章

  □ 本报评论员

  “长江禁渔是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要决策。”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论断,揭示了十年禁渔的战略意义——这是中华民族对母亲河的生态救赎,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更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落子。作为长江流域禁渔主战场,五年来,荆州挺膺担当、奋发作为,交出了一份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双赢的答卷。

  十年,对人类而言是光阴的刻度,而对长江生态,则是涅槃重生的契机。当最后一艘渔船退向码头,当“电毒炸”“绝户网”成为历史名词,长江终于得以卸下千钧重负,在寂静中积蓄生命能量。如今,江面重现粼粼波光,江豚跃出水面的弧线如诗如画,白鹭掠过芦苇荡的剪影轻盈如歌。曾被过度索取的江河,正以万物共生的画卷,向世人诉说禁渔的奇迹:刀鲚洄游的银鳞划破晨曦,鳤鱼群在激流中腾跃,连一度消失的“长江女神”白鳍豚的传说,也因零星踪迹重新燃起希望。这不仅是渔业资源的复苏,更是长江生态链从“休克”到“苏醒”的壮丽转身。

  这背后,有荆州坚如磐石的决心和创新治理的生动实践。1亿尾鱼苗的增殖放流、820公里长江流域的智慧执法监管,“两省五市”联合执法机制的建立,让非法捕捞刑事案件下降75.6%……数字背后,凝结着荆州守护长江的决心和创新治理的生动实践。通过职业培训、专场招聘、创业扶持等举措,确保7749名退捕渔民“上岸”后稳得住、能致富,不仅为长江禁渔筑牢了社会基础,更诠释了“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深刻内涵,展现了绿色发展道路上的人本情怀。

  禁渔后的长江,治理更需要智慧。未来的生态修复,不应是“暂停捕捞”,而是“以自然为师,与万物共谋”:科技赋能,让生态“自愈”加速;产业转型,让“禁渔”与“富民”并行;文化浸润,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同时,“执法之网”要更密,让“天眼”覆盖每寸江岸,让“人防+技防”织成牢不可破的屏障;政策之盾要更稳,以法律之剑斩断非法利益链,用制度之锚筑牢禁渔防线;责任之心要更炽,从政府到渔民、从企业到市民,让“共抓大保护”成为全民共识。

  十年禁渔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生态修复绝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比十年更久的耐心,比江水更恒久的坚守。当我们在江畔眺望,看见的不仅是鱼群的回归,更是人类对自然的承诺——以禁渔为起点,以创新为路径,让长江每一次潮起潮落,都成为文明与生态共舞的永恒乐章。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