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那如诗如画的家乡——监南柘木乡万嘎堂子,岁月悠悠,沉淀下了无数独具特色、精彩纷呈的民俗传统,它们宛如璀璨星辰,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其中,农历三月三用地米菜煮鸡蛋这一习俗,更是承载着祖祖辈辈的美好祈愿,流传至今,历久弥新。
当农历三月初三的晨曦温柔地洒向大地,万嘎堂子便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春日画卷,焕发出勃勃生机。天还未大亮,各家各户的人们便已早早起身,怀揣着对传统习俗的敬畏与期待,手持小锄头,纷纷走向田头地角。此时的田野,仿佛是大自然馈赠的宝藏之地,野生地米菜正鲜嫩地生长着,叶片上还沾着晶莹剔透的露珠,宛如镶嵌其上的颗颗珍珠,在晨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
人们精心挑选着这些地米菜,小心翼翼地将它们连根挖出,带回家中。随后,把采回的地米菜仔细洗净,与圆润的土鸡蛋一同放入锅中烹煮。不多时,锅中便飘出阵阵清香,那是地米菜独有的清新与鸡蛋质朴香气的完美融合,弥漫在每一个家庭的厨房,也萦绕在整个村庄的上空。几乎在这一天,家家户户的灶台上都会煮着地米菜鸡蛋,成为了三月三独特的风景。
老人们常说,三月三的地米菜可不一般。传说,这一天是天神洒下甘露以拯救世间万物的日子,沾有露水的地米菜因而被赋予了神奇的力量。人们相信,采摘这样的地米菜煮鸡蛋食用后,便能驱散百病,消弭千灾,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这种说法虽带着几分古老传说的神秘色彩,但其中蕴含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深深扎根在每一个家乡人的心中。
在这个温暖的日子里,还有着更加动人的画面。村子里偶尔会有一些孤寡老人,由于行动不便,无法亲自去挖地米菜煮鸡蛋。然而,善良热情的乡民们从不会忘记他们。大家会煮好热气腾腾的地米菜鸡蛋,挨家挨户地给这些老人送去,将一份份温暖与关怀传递到老人手中。老人们接过鸡蛋,满是皱纹的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这笑容不仅是对美食的满足,更是对邻里间深厚情谊的感动。这种热心传递、无私奉献的精神,宛如三月里的春风,吹拂着万嘎堂子的每一个角落,让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浓浓的爱意之中。
时光流转,自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里乡亲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这份互助互帮的淳朴民风不仅没有消逝,反而愈发浓厚。每到三月三,大家依然遵循着古老的习俗,一起挖地米菜,一起煮鸡蛋,分享着这份传统美食带来的喜悦。此时的村庄,处处洋溢着幸福祥和的新风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无间,仿佛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从医学角度来看,地米菜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它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人体健康颇为有益。用它煮鸡蛋,在满足味蕾的同时,也有着一定的养生功效。而从文化层面来讲,这一习俗历经千年传承,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见证着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它不仅仅是一道简单的美食,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情感纽带,让我们在品尝美味的同时,铭记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望着家乡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品尝着地米菜煮鸡蛋的香甜,心中不禁默默祈愿:愿天下苍生皆能安然无恙,人间处处充满和平与安宁,这份珍贵的民俗传统能够永远传承下去,如同那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又听老人家讲起一段神秘的往事,那还是在未解放之前,有一年的冬季,一场可怕的灾难如恶魔般降临人间。天空像是被阴霾彻底笼罩,大瘟疫如同汹涌的潮水,肆意地在大地蔓延,所到之处,生灵涂炭。与此同时,“天花”这一恶疾也趁势横行,如同张牙舞爪的鬼魅,无情地吞噬着人们的生命。
彼时,医药极度匮乏,整个社会经济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迷困境。面对这场来势汹汹的灾难,人们束手无策,只能在恐惧与绝望中苦苦挣扎。就在众人感到孤立无援、万念俱灰之时,一则充满希望的传说在民间悄然流传开来。据说,只要熬到开春的三月三,上苍就会洒下甘露,以此济度天下苍生,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
终于,三月三的凌晨,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怀揣着生的希望,人们纷纷提灯执锄,涌向田间地头。他们争分夺秒地抢挖那沾着甘露的地米菜,仿佛这些嫩绿的野菜是他们摆脱病魔的最后希望。随后,人们匆忙赶回家中,将地米菜与鸡蛋一同放入锅中烹煮。那升腾的热气,仿佛带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神奇的是,在吃下用三月三地米菜煮的鸡蛋后,那些被病魔折磨的人们,身体也逐渐康复,万民皆安。从那以后,每年的三月三,人们都会早早地去挖地米菜煮鸡蛋,这个习俗也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了下来,成为了家乡人心中神圣而不可磨灭的记忆。
□陈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