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5月15日
第A005版:公安新闻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公安县着力打造智能化、绿色化团头鲂苗种产业基地——

淤泥湖里鱼儿肥

  □ 通讯员 杨飞 杨雅涵

  立夏时节,万物繁茂。孟家溪镇黄金堤村淤泥湖团头鲂苗种产业基地,千万尾银光闪烁的鱼苗经过现代化育种车间培育后跃入广袤水域,粼粼波光闪耀着丰收的希望。

  在基地鱼苗孵化环道内,数万尾刚破卵的鱼苗在循环水系统中欢快游动,技术员陈恭海弯腰检查鱼苗长势,“这些鱼体质健壮、颜色鲜艳,它们生长能力强、生长速度快,适合喂养。”在离鱼苗孵化环道不远处的孵化池里,稍大一点的团头鲂鱼苗穿梭如织,银光闪烁,工人们忙着将鱼苗装入氧气袋,充氧处理后,将销售给前来购买鱼苗的养殖户。

  凭借体型优美、生长迅速、抗病能力强、蛋白质含量高等优点,2011年,淤泥湖团头鲂苗种产业基地成功获批省级团头鲂原良种场。繁育基地以淤泥湖天然水域为“基因宝库”,持续开展原良种亲本引进、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工作。基地负责人袁龙虎介绍:“我们每年从淤泥湖种质生源生态库选育1000组亲本,通过人工培育,再选择优质成熟的个体进行人工繁殖,亲本繁殖三代之后就进行淘汰,以确保种质的纯正。”

  淤泥湖湖长25公里,是团头鲂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008年以来,公安县以淤泥湖为核心,建成5000亩团头鲂专养基地,年产团头鲂苗种8000万尾,是湖北省重要的团头鲂原良种场繁育中心。袁龙虎说:“近4年来,基地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进行产业升级。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建成200亩标准化池塘、2000平方米现代化繁育设施和500亩生态化尾水净化区,引入智能水质监测、鱼病预警等先进系统,推动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从传统渔业向现代种业跨越,淤泥湖团头鲂苗种产业基地走出了一条科技赋能、绿色发展的振兴之路。如今,“淤泥湖团头鲂”不仅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更摘得“中国荆州淡水渔业博览会金奖水产品”称号,成为享誉全国的渔业金字招牌。谈及未来发展,袁龙虎目标清晰:“基地将持续加大科研与基建投入,计划扩建智能化繁育设施,力争实现年产10亿尾鱼苗的目标。同时,还将新增200万尾生态鳜鱼苗种生产线,着力打造集科研、繁育、推广于一体的区域性水产种业高地。”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