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5月15日
第A005版:公安新闻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毛家港镇提升水稻育秧自主化、机械化水平

让农业插上科技“羽翼”

  □ 通讯员 彭荣莉

  五月的田野,生机盎然。走进毛家港镇春晖家庭农场室内育秧工厂,制土设备正开足马力高速运转。智能化控温室内,整齐排列的秧盘上嫩黄的秧苗破土而出,不久后这些秧苗将被移栽到大田。

  俗话说“秧好一半谷”,为达到苗好谷丰目标,自今年3月上旬开始,毛家港镇就联合省、市、县农业生产专家对县春晖家庭农场开展多次育秧自主化、插秧机械化技术指导。农场农业生产负责人胥中平说:“在各级专家的技术指导下,我们自主研发了‘智慧化航车育秧系统’,这个系统在秧苗、洒水、施肥、输送等日常管理中应用广泛,育秧效率提升3倍,插秧成本降低20%。”

  为持续做好农业新技术和机械化耕种推广,毛家港镇坚持党建引领“农业+技术人才”模式,镇经济发展办和农业技术部门深入开展技术服务,向农户详细讲解水稻育苗、农业机械化技术等知识,充分发挥农技+乡村“田专家”“土秀才”作用,为粮食生产注入技术生力军。“春晖家庭农场的育秧基地年产能达2000万盘,可满足周边5万亩大田用秧需求。除了供应本地,还有周边县市的农户慕名来买秧苗,‘智慧秧苗’成为抢手货。”该镇经济发展办副主任罗学智介绍,对比传统育秧,农场自主研发的机械,每亩可节省种子2公斤、减少用工3人次,增产幅度达8%到10%。春晖家庭农场的实践证明,科技正在重塑春耕生产的“全链条”。

  从室内育秧“精密培育”到室外生长“智慧航车”的“双轨”种植模式,既是公安县农业科技进步的缩影,更是乡村产业升级的注脚。近年来,毛家港镇大力引进粮食种植新技术,把水稻育秧自主化、机械化作为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举措,推动农业产业向智能化、高效化发展,持续赋能乡村振兴。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