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葵
端午将至,一年一度的龙舟赛即将开锣。龙舟竞渡最早的记载者之一荆州人宗懔,他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了这一节日习俗,此书也是中国迄今保存最完整的一部记录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散文著作,记述了荆楚地区的农事、医疗、祭祀、婚嫁等风土人情和民俗故事。可惜早已亡佚,明代人从唐宋类书中辑录成一卷,历代校勘版本甚多,并流传日本及东南亚各国。以下引文采用1987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宋金龙校注本:
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蹋百草,今人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菖蒲或缕或缕,以泛酒。是日竞渡,采杂药。
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士人悉临水而观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越地传》云起于越王勾践,不可详矣。是日竞采杂药。《夏小正》:“此月蓄药,以蠲除毒气。”
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以相赠遗。取鸲鹆教之语。
夏至节日,食粽。周处谓为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练叶插五彩系臂,谓为长命缕。
引文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竞渡来源有多种说法,纪念屈原是其中一说。二是端午民俗本有防疫的目的;三是食粽从夏至日开始。
宗懔(生卒年为502-565,采李裕民说),《梁书》《周书》《北史》都有列传,其中以《周书》所记较详。他祖籍南阳涅阳(今河南邓州),自八世祖宗承始移居江陵。宗承之孙宗炳,字少文,曾撰《画山水序》。炳之孙测,著有《续高士传》《衡山记》《庐山记》等。
宗懔从小聪明颖悟,酷爱读书,“语辄引古事,乡里呼为小儿学士”(《北史》本传)。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年)举秀才。次年,梁武帝的第七子湘东王萧绎为荆州刺史,萧绎“口诵六经,心通百氏,有仲尼之学,有公旦之才”(《南史》本传)。出任荆州刺史后,就想把萧梁西南地区的中心荆州建成自己的根据地。“乃开镇西府,辟天下士”“时西府盛集文学。”宗懔就是他网罗的人才之一,《北史》本传载:及梁元帝镇荆州,谓长史刘之遴曰:“贵乡多士,为举一有志少年。”之遴以懔应命。即日引见,令兼记室。尝夕被召宿省,使制《龙川庙碑》,一夜便就,诘朝呈上,梁元帝叹美之。
文章令萧绎“叹美”的宗懔,与刘缓、刘孝胜、刘孝先、刘孺、王籍、鲍几、刘孝绰、徐君蒨、阴铿等一起组成“西府文人集团”,擅长以情色见称的宫体诗文,而且著书立说,修史述闻,试图构建一个具有文化实力的西藩。
大同六年(540年),萧绎初任江州刺史时,都督江州诸军事,宗懔随作刑狱参军,兼掌书记;太清元年(547年),萧绎再牧荆州时,宗懔又任其别驾。在此二十余年内,萧绎倡导西府文人撰述各种地理方志,尽管这些著作大都散佚,从残存至今的十余种断简残篇仍然可以想见其盛况。宗懔其书也当作于这一时期,即在萧绎称帝之前。
“荆楚”本是先秦时期楚国的称谓,秦统一之后,华南大部分地区习惯上仍被称作荆楚。不过,这毕竟是个模糊的地域概念,在南北朝时期,“荆楚”二字有时也特指荆州及其治所江陵。刘宋盛弘之《荆州记》曾云:“自晋室东迁,王居建业,则以荆、扬为京师根本之所寄,荆楚为重镇,上流之所总。”宗懔降魏之前在江陵生活了五十年,这是他蒙受恩宠的帝都,又是当时中国最繁荣发达的城市,所以书名中的“荆楚”就是“荆州”或“江陵”的代称。为什么没有径称“荆州”“江陵”,大概是在此之前已经有晋范汪、宋盛弘之、庾仲雍、郭仲产、南齐刘澄之、佚名等数种《荆州记》,为避重名之嫌,才题名为《荆楚岁时记》。
浓厚的乡土情结,深刻影响了宗懔的创作取向甚至政治主张。梁元帝平定侯景之乱后,“议还建业,唯懔劝都渚宫,以乡在荆州故也。”(《南史梁本纪》)
也就是说,宗懔一句话,让荆州又做了两年多的都城。
承圣三年(554年)七月甲辰(20日),以都官尚书宗懔为吏部尚书。(《梁书》卷5)。
十月,西魏军攻梁,十一月十七日,围江陵,二十六日,梁军战败,朱买臣欲诛宗懔。据《南史》卷八:“朱买臣按剑进曰:‘惟有斩宗懔、黄罗汉,可以谢天下。’帝曰:‘曩实吾意,宗、黄何罪?’二人退入众中。”
看来萧绎还是很有担当的,没有推责。二十九日,魏军攻占江陵。十二月十七日,梁元帝被杀,宗懔等被俘入长安。据《北史》本传:“及江陵平,与王褒等入关。周文帝以懔名重南土,甚礼之。”西魏军队攻陷江陵后,才子皇帝、独眼皇帝、佞佛皇帝——梁元帝萧绎被土囊压死,草草葬在郊外,宗懔被虏往长安。宇文泰因其名重南土,对他大加礼遇,西魏被北周所取代后,北周孝闵帝即帝位,又委任他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宗懔对乡土情结差点儿使他送了命,足见其执著。从长史刘之遴荐他担任记室(秘书)起,一直作到北周的车骑大将军,国破家亡也没能阻止他青云直上。最后,在远离故土的长安走完了他的一生。
梁元帝被杀前,“命舍人高善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造成中国历史史上继焚书坑儒之后的又一次文化浩劫。宗懔被俘后又是仓皇北上,所撰《荆楚荆楚记》即使未付之一炬,恐怕也没法带到北方。传世之书,应该是他北降之后重新记述之作。
忠臣不事二主,传统的儒家伦理时时诅咒他叛臣逆子的身份。显赫的官职、优裕的生活无法消除其内心的阴影,这从他残存的《春望》诗中流露端倪:
日暮春台旁,徙倚爱春光。都尉新移枣,司空始种杨。
一枝犹桂馥,十步有兰香。望望无萱草,无忧竟难忘!
萱草,即《诗经·卫风·伯兮》中的谖草,又名忘忧草。没有忘忧草,自然无法忘却隐忧。桂馥兰香,荣华富贵也难以掩盖椎心之痛。
又有《早春》诗云:
昨暝春风起,今朝春气来。莺鸣一两啭,花树数重开。
散粉成初蝶,剪彩作新梅。游客伤千里,无暇上高台。
乡愁国恨,愈久愈烈,莺啼花开,徒增感伤。于是,重理旧作,正可解亡国之恨、释变节之痛、慰思乡之苦。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梁吏部尚书宗懔撰”。按,宗懔为梁吏部尚书在承圣三年(554年)七月至十一月。此书记述荆楚岁时风俗时,常与北方对比,如他说:“今北人此日设麻羹豆饭”(《太平御览》卷42引)。所以说,此书是宗懔被俘入长安后的思乡之作,成书时间约在西魏恭帝二年,即公元555年。
宗懔大节有亏,但《荆楚岁时记》是不朽的。此书撰成一千四百七十周年之际,在作者故乡举办龙舟赛,自有特殊况味。(本文中的江陵均指1994年之前的江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