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5月22日
第A006版:文化荆州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诗人武则天

  □ 余波

  当接到《神州诗歌报》编辑部邀请,去河南古都洛阳参加全国春季诗歌研讨会时,洛阳这座城市,一下子勾起了我对武则天的回忆——她从湖北荆州走出,在中国历史的朝代更迭中,以女皇帝的身份,成为了最为瞩目的存在。但很多人或许不知道,她不仅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杰出政治家,更是一位才情卓绝的诗人。

  《全唐诗》中收录了武则天的46首诗歌,其诗作大致可分为抒情诗、颂诗、山水诗和赠别诗。从这些诗歌中,我们既能看到女帝统御天下的政治豪情与壮志,也能瞥见她作为女性细腻柔情的一面。深入探究便会发现,她的诗歌与在荆州度过的少年时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武则天7岁至14岁在荆州生活,这一时期是人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荆州,这座古老且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成为了她成长的摇篮。武则天出身显赫,父亲武士彟曾任荆州都督。早年,在隋末唐初的乱世中,武士彟投身李渊起义军,为唐朝建立立下赫赫战功,官至工部尚书等职。

  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出身不凡,她是隋朝皇室观王杨雄的侄女,自幼接受良好教育,饱读诗书,精通文史,气质高雅。武则天的成长深受母亲影响,在母亲的熏陶下,她不仅对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还培养出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抱负,这对她日后的诗歌创作和政治生涯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荆州时,武则天常与时任荆州长史的苏良嗣来往。虽无师徒之名,苏良嗣却在文学上对她影响深远。苏良嗣出身名门,是谏议大夫苏世长之子,以门荫入仕,在唐高宗时期便已声名远扬。他精通诗词,对历史文化见解独到,任职期间,严肃法令,维护社会秩序,深受百姓敬重。在与苏良嗣的交流中,武则天深入探讨诗词格律,学习如何用精妙文字表达内心情感,在心中种下了文学的种子。正因这份情谊,武则天临朝后,赏识其能力,提拔他为工部尚书、纳言(宰相),封温国公,并委以留守西京的重任。而且,苏良嗣在武则天朝中以直言敢谏闻名,他曾在朝堂上怒打武则天的男宠薛怀义,武则天并未因此惩罚他,足见武则天是个重情重义之人。

  武则天十四岁时,从荆州出发前往洛阳入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太宗驾崩后,她依例进入感业寺为尼。在感业寺那段清冷孤寂的日子里,她与唐高宗李治旧情复燃,却因身份和处境受限,无法自由相见。在此背景下,她创作了《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这首诗以细腻婉转的笔触,将她对李治的思念之情融入其中。仔细研读此诗,能发现它既有着《诗经》质朴、自然的艺术风格,又融合了南北朝乐府明朗而含蓄的特点。这种对情感的精准表达,或许正源于她在荆州对诗词的钻研与感悟。值得一提的是,《诗经》中描写爱情的经典之作《关雎》,其故事背景就在荆州沮漳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种对爱情质朴又真挚的描写,或许在武则天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情感表达的种子。

  后来,武则天凭借自身的智慧与谋略,在宫廷斗争中崭露头角,登上皇位。她所作的《腊日宣诏幸上苑》:“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字里行间洋溢着主宰一切的豪迈气概。这与楚文王问鼎中原时展现出的霸气如出一辙。楚人以凤凰为图腾,凤凰代表着祥瑞与尊贵,更象征着一种冲破束缚、追求至高地位的精神。或许武则天在荆州时,就受到这种文化的熏陶,这成为她作为女性登上皇位的精神来源之一,也体现在了这首诗歌创作中。

  在处理政务之余,武则天也钟情于游览山水。她创作的《游九龙潭》:“山窗游玉女,涧户对琼峰。岩顶翔双凤,潭心倒九龙”,诗中对仗工整,语句清新自然,流露出她对山水的热爱。武则天自荆州南门乘船前往洛阳开启宫廷生活后,荆州的山水风光始终是她心底的一抹乡愁。当她在九龙潭游览时,眼前的山水之景或许触发了她潜意识里对荆州水乡的回忆。那九龙潭的碧水,恰似荆州城护城河的安静;潭心倒映的山影,就像荆州古城墙的绵延;岩顶翱翔的双凤,也如同荆州上空自由的图腾鸟。因此,《游九龙潭》不仅是她对眼前景色的描绘,更是她借景抒情,将内心深处对荆州水乡的眷恋与情怀融入其中,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对那段在荆州成长岁月的怀念。

  武则天所作的《唐享昊天乐》是在祭祀昊天上帝时所作,表达了她对天地的敬畏与对国家的祈愿。楚国有着深厚的祭祀文化和崇巫文化,楚人对天地神灵的敬畏贯穿于各种祭祀活动中。武则天在荆州生活期间,想必也受到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同时,武则天信奉佛教,这源于她在荆州最艰难的时候被一位尼姑所救,她尊称庙里的老尼为“义娘”。武则天称帝后,还专门修缮了义娘庙,改名为“铁女寺”,足见她有恩必报的善良之心。正是这些经历,使得她在创作《唐享昊天乐 ・第六》时这样表述:“昭昭上帝,穆穆下临。礼崇备物,乐奏锵金。兰羞委荐,桂醑盈斟。敢希明德,幸罄庄心。”诗中“昭昭上帝,穆穆下临”描绘出上帝的崇高和威严,体现对上天的敬畏,而“敢希明德,幸罄庄心”则表达出希望以自己的虔诚之心,祈求上天赐以明德,让国家和人民能得到福祉,蕴含着对国家繁荣、人民幸福的祈愿。

  武则天的《曳鼎歌》:“羲农首出,轩昊膺期。唐虞继踵,汤禹乘时。天下光宅,海内雍熙。上玄降鉴,方建隆基。”这首诗赞颂了古代圣王,表达了她对盛世太平的向往,抒发自己对国家昌盛的期望。《曳鼎歌》在风格上具有宏大叙事和庄重神秘之感,这与楚文化的浪漫神秘色彩有相通之处。楚文化的浪漫神秘激发了人们对美好事物和理想社会的想象,武则天在创作诗歌时,可能受到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以一种富有想象力和庄重的方式来表达对盛世的向往,通过对古代圣王的描绘和对太平盛世的憧憬,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宏大的意境,与楚文化的风格特点相契合。

  武则天在荆州度过的少年时光,是她人生中一段宝贵的经历。这段经历不仅塑造了她的性格和气质,也为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深厚的底蕴。虽然我们无法看到她在荆州时期的诗作,但她后来的作品却处处彰显着荆州对她的影响。她以独特的身份和才情,在诗歌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篇章,成为了一位令人敬仰的诗人。让我们透过她的诗作,去感受那个在荆州成长起来的武则天,去领略她独特的文学魅力和历史风采。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