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强调,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将伟大精神力量,转化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强大动能,成为摆在荆州党员干部面前的新命题。
1998年夏天,长江流域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荆江告急。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荆州儿女和解放军、武警官兵以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降服了洪魔,赢得了抗洪斗争的胜利,形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
弘扬抗洪精神,要发挥“团结”的力量。面对滔滔洪水,军民一心,肩并肩、手挽手,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防线。今天,在加快打造全省支点建设先行区的征程中,同样需要这种众志成城的团结力量。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荆州人民用七年时间,完成一场从“靠水吃水”到“养水富水”,从“资源掠夺”到“价值共生”的深刻转变。当年大堤上一人倒下百人替的接力,化作今天上下齐心铁腕治污、生态修复、制度创新和产业转型的生动实践,这就是新时代的万众一心。
弘扬抗洪精神,要发扬“拼搏”的品格。当年,军民连续奋战几十个小时,有的累倒在大堤上,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这种拼搏精神在今天的荆州同样价值连城。2022年,荆州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大关,靠的是全市人民发扬敢想敢干敢担的作风,高昂工业龙头,激发产业新活力,汇聚前进新动能。这不是蛮干,而是抢抓机遇拼、对着市场拼、迎着科技拼的智慧突围。
弘扬抗洪精神,要彰显“坚韧”的意志。98抗洪拉锯战,水位一次次上涨又被一次次击退,考验的是打赢持久作战的韧性。这种韧性在今天的荆州产业转型中尤为珍贵。荆州推进化工产业“关改搬转”,不是简单的一关了之,而是历经数年持续攻坚,最终实现了产业升级与环境改善的双赢。坚韧不是固执,而是像守护大堤那样,认准目标,始终保持战略定力。
弘扬抗洪精神,要坚定“必胜”的信心。当年,面对超过分洪上限的水位,荆州人民没有放弃,最终创造了“不分洪而退水”的奇迹。这种必胜信念在今天荆州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同样重要。我市营商环境能够“三年两跨越”,靠的是勇于直面问题,敢于攻坚克难,靠的是坚定信心、实干争先。信心不是盲目,而是像抗击洪水那样,建立在科学研判和充分准备的基础上。
从长江大保护到科技创新,从推进乡村振兴到优化营商环境,抗洪精神在新时代的荆州实践中不断被赋予新内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打造全省支点建设先行区既需要物质基础的硬支撑,更需要精神力量的软实力。让我们从抗洪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像守护大堤那样珍惜发展机遇,像抗击洪魔那样攻克改革难关,把精神财富转化为发展优势,书写新时代荆州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