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7月03日
第A006版:江津笔会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遇见手艺人

  □ 陈白云

  手艺人像蒲公英,风一吹,落于四面八方。他们四海为家,总是在不经意间出现,与我们有一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般的关系。

  卖油郎、庖丁解牛是古代手艺人的典范,今天的手艺人讲究一个“守”字,守住一份热爱与情怀,守住一种本领和智慧。比如鞋匠,只要瞅一眼你的鞋,就知道你的脚型,有哪些走路习惯,再摸一摸,即鉴别出材质好坏;再说洗衣店里的烫工,虽没学过解剖学,但对你衣服的材质及审美取向一清二楚;再有裁缝铺的老师傅,他朝你望一眼就知你的三围。

  手艺里的功夫,绝非一朝一夕练成。他们“坐得住冷板凳”,经历过“风雨雷电”,也默默遵循一个原则,做人堂堂正正,做事规规矩矩。无声的修养,有形的道理,都体现在“艺”中。

  懂中医、会蔑艺的祖父曾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手艺人除了勤恳踏实、全力以赴,若品行不过关,凡事以利益为重,急功近利、投机取巧,是走不长远的,也成不了大匠人。因为他早上下了点功夫,中午就想自立门户,晚上就想获名取利。

  我到过许多地方,发现手艺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做工时心无旁骛,精神高度集中,对待每一道工序无半点松懈和怠慢,把手中的器物当作最后一件作品来完成,乐此不疲。

  大伯也是一个手艺人。他常年骑着一辆嘎嘎响的似乎永远也骑不坏的自行车,肩上斜挎着泛黄的帆布包,里面装着他的宝贝——锤子、錾子、钻头等工具。他像候鸟一样,辗转于北方与南方之间,骑行于古老小镇,摸索到偏僻村落,展示他不凡的手艺,有时候一个月不落屋。他的工作,就是站于敞亮之地,轮换着使用那些工具,把主人家磨损的青石磨修复如初,使上下两页磨盘咬合得不见丝毫缝隙。

  慢工出细活——敲敲打打间,电光火石处,太阳就偏西了。

  雕琢磨槽,不仅要眼明心细,还需要超乎常人的耐心和沉静。有一次我问他,“常年做这个不枯燥啊?”他一边抚摸着手里的工具,一边寻找着合适的词语。他的样子,酷似一个正在攀越时间山峰的智者。他说,“看似单调乏味,其实趣味无穷呢。”

  走进荆州古城,来到一个神秘的地方——磨鹰风筝工作室,仿佛走进风筝展览馆,那么多的“鹰”集中一处,整装待发。传承人孙老说,它无需借助风力,哪怕在室内也能飞起来。

  相传磨鹰是神鸟凤凰的化身,它常年守护着象征万物生灵的“灵芝草”和人间安康。当时荆州出现了一种涂炭生灵、残害百姓的妖怪——“犀牛”,磨鹰以其大智大勇及时制服了它,拯救黎民于水火。因此,磨鹰便成为了备受楚人尊崇的吉祥神鸟。楚人把“磨鹰”制作成风筝,放飞苍穹,以示崇敬,以求平安。“磨鹰斗犀牛”的民间传说流传至今。

  磨鹰风筝造型雄劲,翱翔长空,常能以假乱真。清末民初,荆州城内有20多位制作风筝的手艺人,孙老青年时跟随“温氏”磨鹰风筝第五代传承人温家祥学习,为第六代传人。

  孙老说,“制作风筝无外乎‘扎、糊、绘、放’四个字,‘扎’是扎风筝的骨架,‘糊’是贴风筝的翅膀和身体,‘绘’是给风筝上色,‘放’就是看做好的风筝飞得怎么样。”

  看似寥寥几个字,其实制作过程繁复,工序上百种,也很磨人,出一只往往要耗时几年。孙老说,“就拿这身灵巧的风筝骨架,要选用3到5年生的楠竹,竹节要长而直,上千根里面才选得出5根,还需放置两到三年,等待自然脱水,才可以进行下一步。不然的话,它里面会发霉,竹子易折断。”

  竹子备好是关键,接下来是逐个步骤去打磨。风筝飞起来简单,看起来简单,但藏着一些手艺功夫。不仅要会竹工、木工、钳工,还要懂绘画,即使是孙老这样的老师傅,也至少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能做成一只标准的磨鹰风筝。

  这种立体的运动型风筝,其神奇之处不仅在于它能转动眼睛,还有它的飞行方式。普通风筝的重心靠后,借助风力才能飞上天,磨鹰风筝采用软质结构,重心靠前,翅膀有引角,像直升机的螺旋桨,产生上升的动力,没有风也可以放飞,在天上盘旋升降,随意自如,宛如真鹰,好不壮观。

  约束,是为了飞得更高;守矩,是为了行得更远。孙老在工作室做风筝,一坐一整天,也做了40多年风筝,他的“滴水穿石”之功让我感佩。

  如今,荆州磨鹰风筝制作技艺已入选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项古老技艺陆续走进中小学、高校,成为孩子们的选修课。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开设了跨专业设计课,孙老负责的磨鹰风筝项目已有13年,一共培养了近400名学生。

  有时候赶活,加班至深夜,“就着月光,将星星点缀在风筝上”。他说现在很多都是机器制作,一天可以做上百只。但他仍坚持全手工制作,让每一只风筝成为精品,也留个好名声。他的风筝也越做越细,越做越大,越做越好,如今来自全国各地的风筝订单越来越多。

  那天,孙老带着新风筝走出店铺,他双手举着“鹰”向前跑去。那是一条旧路,也是一条新路。街上的人早已熟悉了他的奔跑,他们知道,孙老的每一次奔跑,像鹰一样,都是一次探索。

  蓝天无垠,浩风广阔。人们手持风筝,尽情奔跑,把快乐传递。而一个个清寂的小院里,一位位民间手艺人沉潜其中,他们执着坚守、不懈追求,乐于一刀、一笔、一剪……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