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7月07日
第A002版:荆州要闻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虾稻共生 水里捞“金”

——看监利毛市镇一贫困村何以蜕变

  □ 记者 赵叶秋 通讯员 倪蓉 朱星羽

  近日,走进监利市毛市镇莲福村,虾稻飘香、蔬果满棚,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新图景展现在记者面前。从昔日的贫困村到如今的富裕村,莲福村用实践证明:通过科技赋能产业、多方协同发力,乡村振兴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莲福村的蜕变,始于“虾稻连作”模式的科技突围。在“党建引领+科技特派员+合作社联动”机制下,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吸纳32户种植大户和58户脱贫户入股,整合土地资源5000亩发展虾稻连作。通过统一技术培训、农资采购与产品销售,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市场议价能力。

  科技特派员成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省级科技特派员张言平团队研发的“虾稻连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使水稻亩产提高15%,小龙虾成活率提升20%。市级科技特派员汤百高、张强建立标准化虾稻共作示范基地,通过现场教学、线上指导等方式,累计培训农户237人次。在专家指导下,村民李建国的30亩虾稻田,2024年纯收入达18万元,较之前翻了一番。

  除虾稻连作主导产业外,莲福村还发展特色种养业。建成200亩反季蔬果大棚,年产樱桃西红柿、水果黄瓜等120吨,实现销售收入180万元。引入科学养殖技术后,肉鸡存栏量达5万羽,年出栏量增长30%,成为村民增收新渠道。

  为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市科技局联合市史志研究中心、农业银行荆州分行组建驻村工作队,争取各类项目资金推进省道S215改建、内荆河整治等工程,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同时,建立“专家会诊”机制,2025年已累计解决虾稻种植技术难题18项。

  2024年,莲福村虾稻连作亩均收益超5000元,较传统种植模式增收超1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2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至2.8万元。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