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7月08日
第A005版:理论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推进楚文化与宰相文化融合开发

  □ 王广森

  荆州有5000年建城史、500年建都史,自古就是长江中游的文化中心。这里不仅孕育了辉煌灿烂的楚文化,还拥有以张居正为代表的宰相文化资源,如何深度整合楚文化与宰相文化融合开发,本文试图作出探讨。

  楚文化与宰相文化融合发展的逻辑必然。一是精神内核的贯通性。楚文化与宰相文化在精神层面具有深层共鸣。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在张居正改革实践中得到延续:他力排众议推行新政,彰显楚文化中“一鸣惊人”的变革勇气。张居正“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担当,与楚国令尹(宰相)孙叔敖“忧国忘私”的执政理念一脉相承,共同构成荆楚士大夫精神谱系。二是历史空间的叠合性。荆州古城作为多重文化空间载体:既是楚国渚宫码头所在地(今城墙遗址含楚、汉、宋、明文化层),也是张居正少年求学、晚年归葬之地。古城墙作为“中国南方完璧”,既是楚人营城智慧的结晶,也是明代张居正督修水利的见证,为文化叙事提供空间锚点。

  双核文化融合开发策略。一是构建“楚相辉映”主题体系。设计研学线路,串联纪南城遗址(楚制)——张居正故居(明制),通过对比楚国令尹制与明代内阁制,阐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在张居正故居增设“江陵宰相群像馆”,以全息投影展示从孙叔敖到张居正的138位宰相治国方略,凸显荆州作为“宰相摇篮”的历史地位。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在楚王车马阵景区植入张居正改革叙事,通过AR技术再现“一条鞭法”推行前后赋税征收场景,对比楚国“量入修赋”制度,凸显财政改革的历史传承。二是创新文化表达方式。数字技术赋能,借鉴方特《楚乐》数字剧场经验,开发《万历首辅》沉浸式戏剧,以张居正改革历程为主线,融入楚辞元素(如《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构建精神意象叠加。建立楚文化基因库,将漆器蟠螭纹、楚简字体与张居正银印“帝赉忠良”“张居正用砚”等元素数字化,进行文创产品二次创作。现代话语转化,提炼“楚匠精神”(青铜精益求精)与“宰相担当”(改革锐意进取)的当代价值,关联荆州现代产业,塑造“古今匠心之城”形象。三是深化学术研究。设立荆楚政治文化研究中心,联合武汉、荆州的相关高校,开展“楚国令尹与明代首辅治理思想比较”课题研究,出版《荆州宰相评传》丛书,为文旅开发提供学术支撑。

  融合开发的具体实施路径。一是构建“一轴两核”文化景观带。以荆州古城墙为历史文化轴线,东有张居正故居,西有荆州博物馆,打造张居正街(步行街);城墙展示层增设“楚明对话窗”,对比楚郢都夯土墙与明代砖城墙技术;在宾阳楼设置光影秀,交替投射楚庄王“问鼎中原”与张居正“万历新政”场景。二是打造梯度化IP体系。举办“楚治论坛”,邀请管理学者与历史学家对话,将孙叔敖“恤民”思想、张居正“考成法”转化为现代管理案例。开发文创套餐,楚式漆器茶具配“太岳茶礼”(张居正号太岳),包装印刻其诗句“日月并明,丘山为岳”。设计“少年张居正”研学课程,在故居还原12岁考秀才场景,结合楚人“重学”传统开展科举文化体验。三是多维叙事平台构建。制作纪录片《楚都治世》,以楚相子文“毁家纾难”与张居正“夺情事件”为双线,探讨士大夫家国情怀。

  荆州应在历史纵深中构建“筚路蓝缕”与“力挽狂澜”的精神对话,通过空间整合、数字活化、学术转化三重路径,让虎座鸟架鼓的乐声与太岳改革的奏疏在古城共鸣。

  (作者单位:荆州市张居正研究会)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