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陆智峰做客《行风热线》直播间,围绕我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主要面临哪些困难和问题等内容,与市民朋友在线交流。
农业面源污染危害大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指农业生产中流失的化肥、农药,处置不当的畜禽粪便,水产养殖产生的尾水等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产生的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所引起的污染。与工业污染点状分布不同,农业面源污染区域集中度高,也可以是分散在多个地方产生的。这类污染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分布范围广、随机性强,监测、管理控制困难。
陆智峰介绍,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如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土壤酸化以及大气污染等。相较于工业污染来讲,农业面源污染更容易被自然环境消纳吸收和循环利用,当前农业面源污染成了环境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大举措发展绿色农业
陆智峰说,近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农业农村系统严格按照中央、省、市关于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湖北的总体要求和责任分工,切实履职尽责,重点围绕化肥农药减量、粪污资源化利用及养殖尾水治理来安排部署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
大力宣传引导。农业面源污染涉及点多面广,要真正把污染治理好,关键在于发动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全市农业农村系统通过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训、现场推进会、科技下乡等活动,多方面宣传推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通过这些举措,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知识得到了进一步普及,农业绿色生产的理念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推广先进的治污技术。实行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源头减量的措施有:种植业生产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绿色防控技术,加强主要农作物统防统治,积极推广新品种、新装备、新技术、新模式等措施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畜牧业生产通过提升装备设施配套率,实行干湿分离等方式,努力减少畜禽养殖粪污处理量;水产业生产推进水产养殖减药试验示范,推广种青养鱼、鱼菜共生、池塘种草虾蟹混养、池塘虾鳜轮养、工厂化循环水、陆基圈养等绿色模式,提升投入品科学规范使用水平,减少水产养殖环节污染。过程控制的措施有:在瓜果蔬菜生产上大力推广滴灌、喷灌技术,水稻生产实行集中育秧、节水灌溉技术;在畜禽养殖上减少水冲粪清理方式;在水产养殖上减少换水次数,推行循环利用。末端利用的措施有:大力实施秸秆肥料化还田、绿肥翻压还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比如粪污还田利用、生产有机肥等方式)等,实现农业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提升了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底色。
发挥项目示范引领作用。近年来,通过积极争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水产养殖尾水治理等中央、省级一系列项目,指导县市区精心组织实施,充分发挥项目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推动全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走深走实。荆州区和松滋市通过实施国家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按照“种养配套、就近消纳”的原则,年均完成粪肥还田30余万亩。据测算,通过粪肥还田可以亩均节省化肥施用量约1.7公斤,减幅达8.5%。石首市通过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不断加强养殖粪污收集、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公安县通过实施渔业绿色循环发展项目,助力其渔业实现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
污染防治成效显著
经过多年努力,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和减轻,取得一定成效。
化肥农药用量持续减少。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3%,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8.38%,三大粮食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46.5%,化肥农药实现连续9年负增长。
畜禽粪污得到有效防控。区域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服务体系形成,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7.71%。
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取得突破。水产养殖尾水治理面积达43.8万亩。
编辑观点: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荆州通过“科技赋能+政策引导+全民参与”的组合拳,探索出一条“治污不减收”的绿色发展路径。从测土配方施肥到粪污资源化利用,从养殖尾水治理到循环农业试点,这些创新实践不仅守护了长江生态,更让农民真切感受到绿色转型带来的经济效益。荆州的实践证明: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可以相互成就的生态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