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高松承 童有为)近日,随着龚场镇红星村村民刘某家下水道施工顺利推进,横亘在两家间10余年的“心墙”也随之倒塌,“叔侄墙”变成“连心路”。
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龚场镇党委成员主动下村入户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镇党委书记杨海平获知,红星村1组村民刘某与堂叔刘某某的纠纷始于上世纪90年代。当年,刘某父亲建房时,应刘某某要求预留0.5米宽的公共巷道,对方承诺日后建房同样留道。但数年后,刘某某建房时未履约并占道,双方矛盾逐年积深。今年4月,刘某因房屋装修需铺设下水道受阻,要求拆除刘某某房屋,冲突一触即发。
杨海平深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必须依法依规、以人为本。随即,镇党委组建由信访、资规所等部门组成的联合工作专班,开展化解工作。
专班先后5次现场勘验,并与村干部和老干部座谈,深入了解问题。资规部门确认争议巷道属公共区域,刘某某房屋虽占道但不构成现行违建,为调解奠定法律基础。
面对刘某强硬的拆除诉求,专班在研判会上形成共识,既要坚守法律底线,也要考虑房屋居住现状,必须找到务实解决方案。
在调解一度陷入僵局之际,杨海平提出从下水道施工为核心突破诉求,用最小代价化解矛盾。
专班成员分头攻坚,对刘某,采取“情感疏导+换位思考”策略,引导其转变沟通方式;对刘某某耐心细致做思想工作,动员他主动让步。
经过10余轮和风细雨的调解,叔侄二人情绪逐渐平复,理性审视问题,最终冰释前嫌,并对专班的调解工作表示由衷感谢。
目前,该镇积极推广“专班攻坚+书记调度”模式,力求将基层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