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吴穹
五月的红城乡合兴村,稻虾田的晨雾还未散尽。“湖北省劳动模范”杨永智已蹲在田埂上,手机镜头对准一簇水草:“看这轮叶黑藻,根须发白才是活棵了,虾子躲进去才安全。”围在他身边的10多个村民举着手机录像,有人问:“杨劳模,最近虾子蜕壳慢,咋办?”杨永智随手捞起一只青壳虾,指腹轻触虾尾:“壳薄透亮是缺钙,明早撒点离子钙,下午我带无人机来帮你们巡田。”
裤脚沾着泥点,皮肤晒得黝黑,这个被村民喊作“田博士”的劳模,用16年光阴,把一片曾是撂荒地的稻田,变成了3000多户农民的“金饭碗”,更用科技与担当,在江汉平原的沃土上,树起了新时代劳模引领乡村振兴的标杆。
从粮商到“泥腿子”
2008年冬,武汉汉正街的粮油店里,杨永智盯着货架上五花八门的米袋——东北大米、江苏粳米,偏偏少见家乡监利的优质稻米。“监利是产粮大县,咋就没打响自己的牌子?”他翻着报纸,看到国家鼓励农业产业化的新闻,彻夜难眠。作为一名党龄12年的党员,他忘不了“带动群众共同富裕”的誓言。
“江汉平原有撂荒的田,有等技术的乡亲,这就是我的战场!”杨永智卖掉经营10年的店铺,带着全部积蓄回到红城乡。
村民们犯嘀咕:“放着城里生意不做,回来当‘泥腿子’?”杨永智却把胸脯拍得响:“我先给乡亲们打个样!”他真把自己当“试验品”:包下50亩农田做示范田,白天弯腰插秧,手被秧苗划得满是血痕;晚上啃《水稻栽培学》,笔记本上记满“分蘖期需水量”“稻瘟病防治口诀”;2013年寒冬,他自费到华中农大“蹲点”,跟着教授泡实验室、下试验田,鞋底的泥沾在教室地板上,被同学笑称“移动的农田标本”。
“那时候就一个念头:把地种明白,让乡亲信我。”杨永智摸着手上的老茧说。6年时间,他从“粮商老板”变成了“田埂专家”——能看叶色辨肥缺,听虫鸣知病害,连农机手都夸他“比说明书还懂机器”。而这一切,只为给乡亲们蹚出一条“科技种粮”的路。
“菜稻虾”破局
2020年深秋,杨永智站在收割后的虾稻田边直叹气:“冬天田闲了,虾子也歇着,多浪费!”作为刚获评“荆州市劳动模范”的他,心里更急:“劳模不能只自己干得好,得让更多人跟着富!”
他蹲在田埂上画了三天图:“要是冬天种油菜,油菜秆当虾饲料,开春再种稻……”试验田成了“战场”:他在田边搭起简易棚,白天测土温、数油菜叶片,晚上查资料、记录数据;为了找到耐水油菜品种,他跑遍湖北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笔记本上记了23个品种的特性;连续两年,油菜刚抽薹就被虾子啃光,第三年,他试着把油菜行距从30厘米扩到50厘米,终于让“菜虾共生”成了现实。
“菜稻虾”模式一推出,像颗“科技炸弹”炸响乡野:油菜亩产300斤,水稻绿色认证,小龙虾成本降了30%,每亩综合收益突破2000元! 杨永智主动把模式写成《菜稻虾复合种养技术手册》,免费发给周边5个乡镇的合作社。
如今,合作社4300亩示范田里,北斗插秧机“走”出直线,无人机一天能“喂”500亩虾,连田边的监控屏都闪着“智慧光”——土壤湿度、水质pH值实时更新,杨永智的手机成了“田管家”。
“以前靠天吃饭,现在靠杨劳模带来的科技吃饭。”社员老张拍着装满虾的地笼笑不停,“杨劳模把‘四季无闲田’变成了‘四季都生钱’,我们跟着他干,心里踏实!”
田埂上的“传帮带”
合兴村贫困户周孝春的手机里,存着17段杨永智的语音:“老周,你家秧苗叶尖发黄,是缺氮肥,明早撒点尿素”“虾塘水草少,我让小王带点轮叶黑藻过去”……2019年,老周因妻子重病致贫,杨永智不仅送种子、垫化肥钱,还给他“私人定制”了“水稻+油菜”托管方案——老周在合作社打工领工资,田里的活由杨永智团队全包。“杨劳模说,‘一个人富不算富,劳模就要带着大家富’。”如今,老周家不仅脱了贫,还盖起了两层小楼房,他翻着笔记本里杨永智教的技术要点,“这些本子,比存折还金贵!”
在合作社的帮扶台账上,这样的故事写满了3大本:为50多户贫困户减免农资20万元,32户建档立卡户全程托管,村集体年增收35万元;200多场“农技云课堂”,6000多农民学会了测土、育种、用无人机;连华中农大的教授都来“取经”,将杨永智用“田埂土话”讲的“菜稻虾”技术,写进了大学教案。“杨劳模的课堂,没有讲台,但有最生动的乡村振兴教材。”华中农大教授李建国说。
“劳模的责任,就是把自己变成‘技术火种’。”杨永智说,将技术公开,就是想让更多人端稳“科技饭碗”,让乡村振兴的火越烧越旺。
记者手记:
奖牌挂墙上引领刻田间
荣誉墙上,“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湖北省十佳农民”“湖北省劳动模范”等奖牌熠熠生辉,但杨永智最宝贝的,是那本“农民高级工程师”证书。2021年,作为湖北省首批获此职称的新农人,他在评审会上红了眼眶:“这个证书,不是给我个人的,是给所有扎根土地的农民的。更提醒我,劳模要永远走在前面!”
如今的杨永智,依然保持着凌晨5点巡田的习惯。新建的数字化育秧工厂里,他蹲在育秧盘前调试种子包衣比例;连栋温棚里,他盯着温度计记录数据,“要让小龙虾四季都能上市”;电商直播间,他举着“监利虾稻米”喊,“这米煮出来,饭香能飘三条街”;“农技云课堂”后台,他逐条回复农民的问题,最晚的一条回复停在凌晨1点23分。
“我最大的梦想,是让监利的稻虾米走上全球餐桌,让更多年轻人愿意回农村,这里有干头,有奔头!”晨风中,杨永智望着起伏的稻浪说,“劳模引领,不是喊口号,是弯下腰把每一寸田都种出希望。”
从汉正街粮商到田埂“土专家”,从普通农民到“专家型劳模”,杨永智用16年光阴,在江汉平原写下了新时代“劳模引领”新篇,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刻在泥土里、长在稻穗上、甜在农民的笑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