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7月14日
第A002版:荆州要闻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泥中微光”与古城千年文脉交相辉映

——《泥潭》荆州读者见面会侧记

    活动现场。

  □ 见习记者 彭润杰

  7月12日,市图书馆一楼报告厅座无虚席。

  这是一场特殊的见面会——2025年漓江文学奖得主、荆州籍作家刘楚昕携获奖作品《泥潭》回乡举办读者见面会。活动以“泥中微光:从荆州古巷到文学现场”为主题,是漓江出版社在其所在地广西以外举办的首场读者见面会。

  小说《泥潭》从辛亥革命拉开帷幕,以武昌起义为背景,展现了一个梦境叠着另一个梦境的复杂叙事。刘楚昕以敏锐的观察和深邃的思考,把家乡大地搬上创作舞台,把变幻的时代风云化作纸上烟霞,历时十年,增删数载,终成力作。

  室外,暑气蒸腾;室内,500余名读者慕名而来,气氛热烈。

  谈及对故乡荆州的记忆,刘楚昕回忆:“小时候住在东门城墙附近,在城墙边上,我和表哥把枫杨树的种子扔向我的父亲。”那段在城墙与护城河间奔跑的童年,滋润了一粒文学种子在他的心间生根萌芽。

  见面会前,刘楚昕重游荆州古城,砖缝间倔强生长的杂草让他颇为感动。正是这种对故土肌理的敏锐感知,始终浇灌着他的文学根系。《泥潭》写作期间,他曾多次回到荆州,“从源远流长的荆楚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

  “《泥潭》的意义不仅在于作品本身的艺术成就,更在于它生动诠释了文学如何从一方水土的滋养中汲取力量——刘楚昕笔下的故事与人物,无疑深深烙印着荆楚大地的文化基因与生命体验。”漓江出版社副社长陈睿在见面会上说,此次活动必将让《泥潭》中闪烁的“微光”与古城的千年文脉交相辉映,共同书写新时代的文学篇章。

  被问及是否有计划进一步打磨并形成独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时,刘楚昕表示,自己受鲁迅和大江健三郎的影响较多,书的第三部分更接近自己的风格。“学会用文字精准传达心中的画面与情感,这是创作路上最关键的突破。”

  刘楚昕曾就读于荆州市东方红中学,他的语文老师曹波也来到见面会现场。十多年未见,这对师生深情拥抱,令观众动容。从荆州古巷走到文学现场,刘楚昕走了21年,终于把星光播撒到了更远的地方。

  签售台前,蜿蜒长龙从展台一路延伸至报告厅外廊。

  曹波看着涌动的人潮动情地说:“创作是一件很孤独的事情,但现场热烈的气氛告诉刘楚昕,他并不孤独。”曹波指向人手一本的新书,“越过山丘后,家乡人全在身后。”

  队伍前排,12岁的小书迷尹嘉懿踮起脚尖兴奋地说,刘楚昕是自己的榜样,以后也要像他一样坚持写作理想。

  夏读书,日正长。文学的热度,在这座拥有千年文脉的历史名城再度升腾……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