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桂生
上世纪九十年代,建设小康社会的号角吹响,似春风化雨滋润着祖国的山山水水。其内核就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曾记得30年前,按照县委指示部署和局党委安排,我率领县水产局第二批小康工作组,带着铺盖行李,第一时间进驻桥市乡楼房村,开展帮扶奔小康工作,时间定格在一九九五年二月二十八日。
村头响起广播声
“喂! 喂! 村民们注意,请大家准备好提桶脸盆,到小康工作组住户点,领取县水产局送来的优质鱼苗!”清晨,一阵紧似一阵的广播声音,唤醒了沉睡的人们。像一声声鸡鸣,穿透薄雾;又像一阵阵鼓点,刺破苍穹,在沉寂的湖区水乡楼房村上空飘荡着,仿佛唱响着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呼唤着在希望的田野上、高歌着我和我的祖国!
桥市乡楼房村(现合并为桥市镇小康村)由原剅字谐音演变而来。据说历史上这里有一座较大的剅管建筑,该建筑周围称“剅子屋”。相传,段姓祖先经商暴富,大兴土木建造亭台楼阁,人称楼房段家,后引为村名。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挖改道河后,老墩上的村民都搬迁至改道河东西两堤上建房居住,繁衍生息。该村位于桥市北向,500多户人家呈条状分布聚落,以段姓族群为主。这里滨临洪湖湿地,地势低洼,淡水资源十分丰富,除种植盛产水稻等农作物外,还非常适宜发展水产养殖生产。
工作组进村后,首先了解到有一件困扰着村干部的事——村民居住分散,村头村尾相距较远,联络起来非常麻烦,往往跑来跑去,上传下达还必须开会,既影响效率又极为不便,村干部迫切希望建立一个广播站。工作组经请示局党委同意,决定由局出资6000元,工作组负责落实此事,购置了一套电子器材设备,请县广播站技师帮助安装调试,沿线组装了四只高音喇叭。果不其然,效果相当不错,喇叭一响,不论远近都能清晰收听到,再也不用村干部挨家挨户劳神奔波了,也能及时回应村民的疑惑、要求和急难愁盼事。
广播就像干群之间的传声筒、连心桥,政策宣传、农渔村情、科技知识、乡规民约、发放钱物补贴等等,顷刻间就能传遍乡村每个角落,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而且不耽搁村民吃饭和干活的功夫。平时还能听到红色经典歌曲,一首首脍炙人口柔和而温馨的歌声响彻云霄,荡漾在人们心里,整个村庄似乎也充满了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
一枝引动百枝摇
水产部门的优势就是一个“渔”字,帮扶就要帮到点子上,用力用在关健处。工作组的重心就是找准契合点,协助谋划好楼房村的发展路子,解决好村民在养殖生产上缺技术、缺信息、缺门路、缺资金的难题。
楼房村是有名的“两水”村,即有水田和水面,“水田饱肚子,水面赚票子”。工作组因地制宜确定了“启动在水,富民在渔”的工作思路,着重搞好“三调”。一是把结构调优,对全村500多亩鱼池做到水中养鱼,池埂种草植树栽果,池旁养猪鸡鸭,实行鱼、禽、林、果、青结合,水陆空交叉利用。二是把品种调精。在保持七大淡水鱼稳产增产的同时,推广引进了生长快、适应性强、肉质鲜美的叉口鲶、淡水白鲳和美国鮰鱼等新品种,并帮助搞好螃蟹、甲鱼、牛蛙等特种水产品养殖示范。三是把方式调新。在养殖方式上把渔业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把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相配套,重点抓品种资源、饲料资源开发利用、轮捕轮放和配方饲料养鱼、养鸡、养鸭和养猪,为高效农渔业注入新的活力,想法设法让水袋子变成钱袋子,使村民的荷包鼓起来。
不断发现和培养各类养殖专业户,靠样板领头和典型引路,做到培养一人,致富一户,带动一片。村党支部副书记段金尧带头进行名特优养殖,先靠养牛蛙获纯利2万多元,兴建了一栋二层楼房。后来又建起了4分养鳖池,贷款1万元购进40只种鳖,上百只小鳖,视如宝贝疙瘩,成为全村样榜。建立了6个稻田养鱼示范户,推动养鱼大户周文光、养鸭大王段少平、养蟹专家段何清等一批致富能手。在他们感召下,特种养殖户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工作组因势利导,帮助引进优质种苗,发放小额贷款,提供技术支撑,还出面协调产销运营。通过司法和渔政部门保驾护航,从根本上解决农户买难卖难等后顾之忧。全村通过全方位,多形式的种植和养殖,呈现出“猪鱼鸡鸭同乐,鱼鳖稻蟹共生”的喜人情景。
顺势而为风头劲
给钱给物,不如有个好支部。村支书段生辉无论是党性、宗旨观念和工作能力、魄力都首屈一指,这为我们工作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两委”班子团结一致,一门心思谋发展、奔小康,村民对幸福生活有强烈愿望和追求,也为我们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上级的支持更增强了我们的信心和勇气。工作组扭成一股绳全力扑在务渔支农上,不敢有丝毫懈怠。除在力所能及范围内给予一定物质支持外,更多的是启动村民的内在活力,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强化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我们紧紧依靠村“两委”,服从大局,摆正位置,当好参谋、敲好边鼓、辅佐村干工作。这批由局直单位选派的队员,都年富力强,作风过硬,技术精湛,从本职岗位转向农村工作后,马上转轨变型,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如鱼得水,似虎添翼。譬如沉着稳重的副组长韦柏青,任劳任怨的周奉洲,机敏过人的龙飞,踏实肯干的郑孝成,他们都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组成了一个精干高效的团队。一年来,共创办渔业科技简报6期、印发技术资料500多份;巡回播放技术讲座录像10多次、培训村民300人次;从县国营渔场引进4个新品种、苗种150多万尾;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塘旁池边进行面对面指导,现场解决问题;还参加桥市乡政府和舒垸总支举办的党员双学、生产技术培训、专业户座谈会等活动10余次,同时密切了周边渔场关系。
我们克服了“工作不规律,生活不习惯,交通不方便”等困难,做到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一顶草帽一瓶水、一辆单车两条腿、自带盘缠开炉灶,不给村里添负累。还扶持了5个贫困户,捐送衣物20多件,扶持鱼苗70万尾。为了帮助特困户孙志林走出困境,联系在棋盘乡三墩村任村干的侄儿,专程上门协商解决养老问题。事后,孙老紧紧拉着我的手,满眼热泪地说:“谢谢您为我家作想,不仅常登门看望,送衣送物,毫不嫌弃,还把我的侄儿叫来商量养老,我们真是遇到了大恩人、好干部。”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年驻村小康工作结束,当看到楼房村稻谷飘香、鱼鳖满塘,楼房林立,电器齐全,环境整洁、生态优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别提多么开心了。我代表工作组在“县直农村小康工作队总结表彰大会”上作了“扬水乡特色,创高效渔业”的典型发言,工作组被评为荆沙市和全县先进单位,我也被表彰为先进工作者。同时,我们也受到了乡政府和所驻村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作为一名领队我深深认识和体会到:农村工作艰辛而不易,农民兄弟朴实且善良,他们生活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为他们谋取更多的利益,让他们过上好日子,是我们每个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虽然做了一点份内的小事和实事,却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所有的付出也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