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7月25日
第A011版:文学副刊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耕牛

  □ 陈池涛

  春天来了,桃花开始描红了,油菜花也黄了。过去这个时候,种田人开始忙碌起来。买种的买种,买肥的买肥,修水沟整界边,泡种、下秧、翻田。都忙起来了,在整个准备的环节,怎么少得了耕牛呢? 这每一分田都是要靠牛一犁一犁地耕出来的,耕牛对种田人来说,真是太重要了。老话说,种田无牛客无本。种田没有牛,就像做生意没有本钱一样。

  耕牛在农村,曾经是我们常见又倍感亲切的伙伴和朋友。它们默默耕耘,用自己的力量和坚韧,为农业生产付出了无数辛勤的汗水。

  耕牛体型庞大,却性情温顺。它们宽阔的脊背,粗壮的四肢,蕴含着无尽的力量。那一身厚实的皮毛,无论是在炎炎夏日还是寒冷的冬天,都给予了它们适应各种气候的能力。

  春天,大地刚刚苏醒,耕牛便在农人的牵引下,踏入湿润的田地。它们步伐稳健,拉着沉重的铧犁,一步一个脚印,将沉睡的土地翻耕一新,为播种做好准备。夏日里,骄阳似火,耕牛依然不知疲倦地劳作,汗水浸湿了它们的身体,但它们依旧坚守在田间。秋天,丰收的季节,耕牛见证着自己的劳动成果,金黄的麦浪和饱满的稻穗是对它们最好的回报。冬天,它们可以稍作休息,养精蓄锐,等待来年春天再次投入劳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我的生产队里,耕牛组由几位最会种田的老把式组成,管着队里仅有的几条耕牛。根据农事的需要,今天耕这里,明天耙那里,都由组长安排。耕牛组对耕牛的饲养、生病更是悉心照料。他们了解每条耕牛的秉性脾气,力气大小。队里的母牛怀孕了,生仔了,这是全队人的大喜事。

  与牛打交道,要说牛话。此如说:要牛走,叫推起。要牛停下来叫哇。整田时,白田一般为犁田和耙田两个程序。水田要复杂些,根据田的平整度,简单的就是犁、耙二个程序,复杂的则要犁耙糙磙四样农具都用上。在田里作业叫用牛。用牛时,需要人、牛、农具三者协调一致。否则的话,就会人累牛累,田还整得差。有一次,我耕一块白田,牛特别不听使唤,犁是上下左右不断的溜,田也耕得不成形。我不停地哇! 哇! 推起! 推起! 把牛指挥得烦燥起来,我也折腾得满头大汗,气得暴跳如雷。

  所以,我非常羡慕队里几位用牛能手,他们翻的田就像螺纹钢编织的地基,一列列一行行、整整齐齐,深浅厚薄完全一致。而且人和牛都还轻轻松松。我那时就幻想,几时才能达到他们那样的程度呢。特别是有一回,我看见队里一位大伯耙水田,他赤脚站在耙上,裤子卷到腿肚处,左手拉着牛绳,右手执着牛鞭,嘴里哼着优扬的小调。太阳快落山了,西边霞光万丈,在空旷的原野上,这一人一牛,这幅画确实震撼了我。这大概就是田园生活吧。

  后来,实现农田承包责任制,田分到了户,牛也分到了户,几户共一条牛,牛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家家户户开始搭起牛棚,讲究一点的,牛棚不仅漂亮,还结实保暖,差一点的也能遮风避雨。也有的人家太懒,干脆把牛栓在自家堂屋里。每家都必须有一人负责放牛吃草,这个人一般是家里的老人和小孩。冬天则吃秋后备下的干草料。要用牛时,几个农户就约定几天一转,农户只能在约定的日期,整理自家的农田。时间长了,也会出现纠纷,田少的嫌田多的用牛时间长,田多的又嫌田少的对牛不够好,还有的嫌牛冬天不干活,还要消耗饲料。慢慢地,有的家庭选择独立买牛,有的家庭选择租牛,有的选择购买小型农机代替耕牛。随着外出务工农民越来越多,加上农机作业确实效益要比耕牛高出许多倍,就这样,渐渐的,使用耕牛在农田劳作的场景越来越少见了。

  耕牛不仅是劳动的工具,更是农家人的朋友和伙伴。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耕牛的传说和用语。小时候,听老人讲,历史上最著名的放牛娃应该是朱元璋。相传有一天,朱元璋带领放牛娃们想吃牛肉了。就瞒着员外把一头牛杀掉,大伙一起把牛肉吃了,但是怎么向员外交差呢? 众小伙伴都害怕极了,朱元璋拍着胸脯说:不要慌,我们只需这样就可过关! 于是他们把牛尾巴栽在地上,然后大哭着慌慌张张去跟员外诉说:不好了,神牛钻到地里去了,您快去看呀。员外惊吓地跑来一看,果然看到牛尾巴竖在土里,不见了牛身,以为是神牛显灵,顿时吓得跪倒在地,双手作揖,恭送神牛归去。众小伙伴长吁了一口气。当然,这是神话传说。

  放牛娃弄丢了牛,是不赔的。因为老话说过,放牛娃赔不起牯牛。这有点像我们现在的法律规定,十四岁以下不负刑事责任。男孩与耕牛习习相关,谁家生了男孩,主人会假意谦虚地说,是呀,得了个放牛娃,又一个摸泥巴果的。再比如:两个连襟,会说成是两个牛伙计。两个牛伙计去岳父家喝酒,一般会互相攀比,互吹牛皮。反正吃岳父的,就是吃公家的。人生气了会发火,这叫牛脾气上来了。不想干事了,叫溜革头。蛮不讲理的人叫横档木。种田人都知道,革头和横档木都是牛耕田时分别套在牛的肩颈处和后腿处的农用装备。牛也有最脆弱的部位,那就是最怕疼的牛鼻子,小孩只要牵着牛鼻子上的牛绳,就能把牛牵走。后来,人们把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工程叫牛鼻子工程。放牛娃还会抓牛尾巴玩,抓住牛尾巴跟在牛后面走,可以非常省力,有搭顺风车的感觉。牛是会游泳的,夏天放牛,是放牛娃最乐意的事。让牛吃一会草后,把它赶到水沟或者小河里避暑。放牛娃是朋友,牛也是朋友。小伙伴和牛一起嬉戏,还会分成几派,骑到牛背上打水仗。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缤纷的云彩是晚霞衣裳。荷把锄头在肩上,牧童的歌声在荡漾,喔呜喔呜喔呜他们唱,还有一支短笛在吹响……”晚归的放牛娃,骑在牛背上,唱着歌谣慢悠悠地回家。当然,我的生产队里的小伙伴中,没有人会吹短笛,多数是手里握一把野草野花,或者就是沟边扯下的不知名的灌木条。小伙伴用灌木条打一下牛的后腿胛,赶着牛向前走。

  耕牛的后腿最皮实,最有力。这种力量感,我在大垸农场人民公园里的拓荒牛雕像中就强烈地感受过。拓荒牛作奋力拉犁状,前脚抓地,后腿粗壮,肌肉紧绷地向后蹬,怒目圆睁,肩胛前倾,似有力拔千斤之神威。上世纪五十年代,大垸农场第一代垦民,他们中有专家学者技术人员、退伍军人、工人和农民。他们响应国家号召,从上海、武汉,从湖南、河南,从全国各地来到大垸一望无际的芦苇湿地,开荒造田,用芦苇搭棚栖身,与蛇鼠蚊子作伴,经过几代垦民的千辛万苦,才建设成了现在欣欣向荣的国营大垸农场。拓荒牛雕像是对垦民特别是第一代垦民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的崇高敬意。他们和耕牛一起辛勤地劳作,更重要的是他们有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品质。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有高尚的情操。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为了子孙后代,甘当人民的老黄牛。老垦民们以拓荒牛自豪,现代诗人藏克家有诗赞曰:“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他们与耕牛有着深深的情结,所以,既使后来开上了拖拉机,也还是喜欢叫它们铁牛。

  人们对牛无比信任,无比佩服。所以,爱乌及乌,如果某人有本事,就称他是牛人。事情做出了彩,则称赞他好牛。甚至股市涨价了,也叫牛市。这完全是为了蹭牛的好名声。牛是多么的实在,多么善良,怎么会涉足股市,做投机冒险的事呢?

  当然,关于耕牛还有非常浪漫的故事。当年,仙女下凡的织女来到人间,爱上了贫穷善良的牛郎,有情人终成眷属,不久,他们有了两个可爱的儿女。但是不幸遇到了王母娘娘的阻挠,把织女抓回天庭,牛郎在神牛的帮助下,担起儿女,追上天庭去找织女,王母娘娘无奈,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初七在银河相会,漫天的鹊鸟感动于他们坚贞的爱情,在银河上了架起鹊桥,好让他们在鹊桥上与心爱的人相会。故事流传至今,演变成美丽的七夕节,甜蜜了无数的少男少女。

  再后来,农用机械兴起,耕牛失业了,最后一代与耕牛朝夕相伴的人也老了。耕牛渐行渐远,消失于无形。现在,当我看到蹦蹦跳跳的小孩,长到可以放牛的年纪时,他们的生活方式却完全不一样了。他们不玩弹珠不打掰,不滚铁环不爬树,不到沟里玩水,不捉泥鳅,更别说喂猪放牛了。他们甚至都没有看见过耕牛,路上没有,田里没有,连动物园里也没有。只有小学一年级的书上有,我担心他们会不会把耕牛和东海龙王、哪吒放到一起,怀疑是不是真正有过这种动物。不行,我得把有关耕牛的故事,把我对耕牛的情感写出来尽微薄之力,呼吁人们不要忘记耕牛曾经的付出和贡献,耕牛一直在农田里劳作了几千年,忠实地协助农民获得了赖以生存的物质,最值得我们及其子孙后代永远地铭记和感恩。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