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吴畏
凌晨3点的监利工业园区,薄雾裹着机器的轻鸣漫过仓储区。余国金站在电子门前,最后一辆物流车的尾灯已没入夜色,他低头看表,3点15分,分秒不差。洗得发白的深蓝色工服,他穿了十八年;磨得发亮的劳保鞋,踩过6570个深夜。56岁的他,鬓角染霜,却把“坚守”二字,刻进了每一寸货架的缝隙里。
以“极致”为尺 从样衣到仓储的匠心蜕变
2005年东莞的盛夏,28岁的余国金抱着两箱样衣,在客户公司楼下站了8个钟头。柏油路蒸腾的热气透过鞋底往上钻,他后背的衬衫结出盐花,却始终把纸箱护在胸口。“这是浩宇的脸面,更是咱的诚信。”当客户推开玻璃门,看到这个浑身湿透却把样衣捂得笔挺的年轻人时,签单本上落下的不只是名字,还有对“浩宇品质”的首份信任。
转型仓储管理那年,余国金在笔记本扉页上写道:“要做就做到极致。”面对价值千万的面料仓库,他把服装人的细致揉进现代物流——纵向按棉麻丝毛分层,横向依黑白灰红分区,竖向以克重定架,独创“三维坐标法”。同行还在为找一匹布翻箱倒柜时,浩宇仓库已能“30秒精准定位”;当别人为损耗率焦头烂额时,他的“余氏四维管理法”让损耗率降至0.3%,比行业均值低了近7倍。
“这些布,是要做成衣服穿在人身上的。”他总说,“得像对自己孩子似的上心。”从基层员工到仓储“定海神针”,他用“极致”二字定义劳动者的价值——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把每个细节做到无懈可击。
以“温度”为墨 数字背后的工匠情怀
在余国金看来,仓储工作不仅是冰冷的数字和货物,更蕴含着深深的温度和情怀。他深知,服装行业对原材料的质量和保存条件要求极高,尤其是布料,一旦受潮就会影响使用效果。为了对抗潮湿天气,余国金制定了详细的仓库管理手册,从布料的存放方式,通风要求到防潮措施,都进行了明确规定。
一次,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把仓库外的部分布料打湿了。余国金得知后,立刻放下手中的其他工作,带领员工迅速对受潮的布料进行处理。他们将受潮的布料转移到干燥区域,用风扇和除湿机进行干燥处理,同时对仓库的防潮设施进行了全面检查和加固。处理过程中,余国金始终坚守在现场,亲自监督每一个环节,确保布料不受更大损失。
在余国金心中,每一匹布料,每一件货物都承载着公司的信任和客户的期待。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数字背后的工匠情怀,让仓储工作充满温暖和责任。
在智能仓储的浪潮里,余国金用“温度”对抗“冰冷”——对工作的敬畏,对细节的执着,让劳动者的匠心有了最温暖的模样。
以“传承”为灯 党员肩上的责任与担当
“余师傅办公室的灯,永远比仓库早亮半小时。”这是仓储部年轻人最温暖的记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最吃紧时,为保障防疫物资生产,他带着徒弟们吃住在仓库。连续23天,日均处理50吨原料,累得直不起腰的新人总听见他吼:“党员先上!”这句话像根火把,烧得小伙子们眼睛发亮——他们创下的纪录,是物资的生命线,更是信仰的刻度。
余国金带徒弟有套“五步带徒法”:看一遍、跟一遍、做一遍、查一遍、夸一遍。新员工小王至今珍藏着一张泛黄的卡片——那是她第一次独立盘库时,余国金悄悄塞在她口袋里的“护身符”:手绘的库位图,连应急灯开关位置都标得清清楚楚。“别怕,有我在。”他说。如今,12个被他带出来的骨干,又成了新的“余师傅”。
从“一人强”到“团队强”,余国金用党员的责任扛起传承的使命——劳动者的精神,从来不是孤灯独照,而是星火燎原。
以“坚守”为章 名利场中的清贫与富足
2018年,某知名企业带着3倍年薪的合同找上门。余国金翻着合同笑:“浩宇把我从毛头小子培养成仓储经理,这儿就是我家。”他的办公室简朴得近乎寒酸,最显眼的是墙上那张党员承诺书,“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字迹,被18年的光阴磨得发亮。
妻子记得他连续10年的春节值守承诺,女儿手机里存着他在仓库吃泡面过生日的照片。“爸,您就不想回家团圆?”孩子问。他摸摸女儿的头说:“仓库平安,就是最好的团圆。”
在诱惑与选择面前,他用“坚守”写就最朴素的答案——劳动者的富足,不在薪资的数字,而在岗位的分量。
记者手记:
闪耀在平凡处的光芒
站在智能物流中心的观景台,余国金望着楼下有序穿梭的AGV机器人、闪烁的电子标签、实时跳动的数据屏,目光温柔得像在看自己的孩子。18年,他把青春缝进每一卷布料,把初心烙在每一个货架;18年,传统工匠精神与数字时代在他手里交融,绣出最动人的时代图腾。
“我就是个守仓库的老兵。”面对荆州市五一劳动奖章,他仍笑得朴实。可谁都知道,正是千万个这样的“老兵”,用坚守丈量时间,用匠心雕刻细节,用奉献托举中国制造的脊梁。
新一天的朝阳升起时,那道熟悉的身影又出现在仓库通道——余国金弯腰检查货架标签,抬头叮嘱搬运工轻拿轻放,转身记录温湿度数据……18年如一日的坚守里,写满了新时代劳动者最朴素的光荣与梦想。
余国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