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7月29日
第A006版:书香荆州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一群鸟儿最后皈依白云深处

——评李少君诗集《春风再一次刷新了世界》

  □ 朱必松

  李少君第一本自选集中,最感动我的文章就是《印度的知识分子》一文,也就是这种缘起,坚定我人生的一种信仰和方向,力争做一位有良知的平民知识分子。“我听说印度文化中有一个这样的传统,那就是印度教的教义把人的一生分为四个阶段:头二十五年是青年学习阶段;接着二十五年是家庭阶段;再接着二十五年是放弃物欲,反馈社会;最后二十五年是与世无争,在山中修行,独善其身。总之,人到了某一阶段后就不再索取,而是要付出,这据说是印度文化非常悠久深远的传统。这或许是印度知识分子不讲究享受,注重献身的精神源头。”(P356页)读罢这篇文章,似乎找到了我人生的信仰,做一位像印度知识分子那样的有奉献意识的平民知识分子。那个时候,我己经开始迷恋梁漱溟的“乡村教育理想”和“文化改造乡村计划”以及庄子哲学中“道法自然”“逍遥游”“齐物论”“无为而治”四大核心理念和哲学命题。也就是那一刻起,我把李少君当作了我的精神导师和知己。我追切需要从李少君所有的文章中汲取精神营养,拓宽精神格局和境界。

  这20多年来,研究李少君和《诗刊》《天涯》的成果先后刊发在《光明日报》《文艺报》《解放军报》《中国艺术报》《羊城晚报》《长江文艺评论》《星星诗刊·理论版》《延河》等国内20多家报纸和刊物上。这种坚持深受李少君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赋能的影响。李少君的45年文化之旅,是把自己无畏地献祭于自然主义诗歌创作以及他的所有文论、诗论、随笔、小说等作品之中。

  《春风再一次刷新了世界》(诗歌卷)从《抒怀》到《云之现代性》共收辑了86首诗,这个选本同2011年那个选本有所不同。这个选本更加丰富而完整更有代表性、思想性和学术性。在2011年那个选本上我读《鄱阳湖边》,那个时候并没有那么强烈的现场感和画面感。“偶尔,一只白鹤从原野缓缓上升/把天空无限拉长铺开/人不可能高过它,一只鹤的高度/人永远无法上升到天空/我头枕船板/随波浪起伏/两岸青山随之俯仰。”(《鄱阳湖边》P72页)当年读这首诗的时候,感觉很平常。由于近年,我阅读和研究大量的鄱阳湖系列小说,感觉到意境完全不一样。“人不可能高过它,一只鹤的高度。”这简直是神来之笔,强调了“鹤”之主体性,大自然的每一位生命都是值得尊重并有尊严的。结尾句:“我头枕船板/随波浪起伏/两岸青山随之俯仰。”这是强调我的主体性,强调人的主体性的自由精神,只有“鹤”的自由和“我”随之“俯仰”才能建构人与自然、人与万物的一种和谐的、一种美美共生的关系。

  《山中小雨迷谁人》中,“我也暗恋她的美丽/但我从未想过成为男主角。”(《山中小雨迷谁人》P73页)我现在阅读,认为是诗人的一个“隐喻”或者“伎俩”,诗人是天生的浪漫主义者,也许他还心心念念那位诡异神秘、貌美如花的老板娘。这正如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男主人公,也许隐藏着一个更大的心灵秘密和“桥段”。

  黑格尔认为,自然界的一切过程都应该用精神的内在活动来解释,而不应该用物质的外在运动来解释。人只是宇宙发展过程中的缩影,这就为他“自然诗人”的称谓在神性和物性两者之间找到了一种有美学张力的关系。

  吴晓东认为:李少君的身份意识和政治认同都了无痕迹地化入了一种作为诗学的生态主义思维之中。我则认为:李少君是这个浮躁社会中,文化领域中一股非常难得的清流,他属于用文化来改良社会的一位虔诚的实践者。他在《自述》一诗中的深情宣言:“在古代,我应该是一只鹰/在河西走廊的上空逡巡/后来,坐化为麦积山上的一尊佛像/浓荫之下守护李杜诗意地和一方祖庭/当代,我幻变为一只海鸥/踩着绿波踏着碧浪/出没于海天一色/但我自由不羁的灵魂里/始终回荡着来自西域的野性风暴”。(《自述》)“小路清溪迷故里,蜻蜓停立绿苗尖。远山近景晨晖映,荷气流霞光影帘。”(《东台山下清晨小景》)诗人李少君在少年时代就体现了这种“通灵者”的非凡能力。他的艺术直觉、视角层次、情感深度、象征性、隐喻性和语言的平衡性,都具有清晰的逻辑层次。既继承了王维“空山新雨后”的古典意境、其诗歌节奏的变化,又融入了现代诗人对光影的敏锐感觉。

  在湘乡的东台山下,那个清晨的光影早已消散,那只蜻蜓也早已完成了它短暂的生命周期。那个瞬间被永久保存下来,成为穿越时间的美学存在。

  李少君的诗歌有一种纯正的品质,是为善和美而生,并赋予了一种侘寂的美学和禅意。其中《西山暮色》《敬亭山记》《南山吟》《朝圣》《隐居》《落叶之美》《春夜的辩证法》 等都是这种侘寂美学的生动体现。侘是在简洁安静中融入质朴的美,寂是时间的光泽。这些诗,它从唯美的物哀、深远的幽玄,走向空无的侘寂,各有其风采、耐人寻味。如此循环往复,仿佛灵魂的轮回,它从自然中来又最后复归于尘埃。万事万物最后复归于空。就像诗人在《朝圣》一诗中所写的:“一条小路通向海边寺庙,一群鸟儿最后皈依于白云深处。”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