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向向 陈敬乐
“坚守信念、对党忠诚,依靠群众、团结奋斗,不畏牺牲、无私奉献,胸怀大局、勇当先锋”的大别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时今日,大别山精神所承载的辉煌革命实践虽然已成过往,但是大别山精神却并没有过时,依然是跨越时空的宝贵精神财富,为新时代党员干部留下了深刻启示。
要有为大公、守大义、求大我的崇高信仰。面对敌人的屠刀,大别山区数十万子弟前仆后继投身革命,先后有20万大别山儿女献出宝贵生命,在册烈士达13万多,当时人口不足10万的新县就有5.5万人为革命牺牲。商南起义领导人之一詹谷堂,被捕后面对敌人的酷刑,始终坚守党的秘密,痛斥敌人“共产党比天上的星星还多,分布在全中国、全世界。你们能杀我詹谷堂,但灭不了共产党!”牺牲前用鲜血在监狱墙上写下“共产党万岁”。在长期严酷的斗争中,烈士鲜血浸透了大别山的山山水水,可谓“山山埋忠骨,岭岭铸忠魂”。大别山人民靠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靠着对革命必然胜利的信念,愈挫愈勇,使革命的红旗始终飘扬在大别山上。大别山精神启示我们,理想信念信心至关重要。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弘扬大别山精神,就要做到坚定理想信念,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要以为民造福守住人民的心。在28年的革命斗争中,大别山区党员和干部关心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大到土地改革、发展经济,小到柴米油盐、生老病死,无不尽力帮助解决,营造出“村村寨寨铜锣响,山山岭岭红旗扬。家家户户忙打仗,男女老少齐武装”的壮丽景象。党为民、民爱党,军爱民、民拥军,党政军民心相连、德相同、力相向,汇聚起推动大别山革命发展的磅礴力量。徐向前在回顾大别山革命斗争时深情地说:每次“会剿”来临,有些群众被抓住百般受刑,至死不吐露红军的一点消息。在大别山区党组织领导下,男女老少拿起扁担、矛子、大刀、土枪四处出击,打得敌人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防不胜防。大别山精神启示我们,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新征程上,要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要永葆不畏牺牲、敢于斗争的鲜明品格。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发展,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几乎是“村村有烈士,户户有红军,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胜利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拱手相让的,而是用流血牺牲换来的”。黄麻起义总指挥潘忠汝,立志“不肯昏庸同草木,愿输血汗改山河”,在一次战斗中为掩护战友不幸中弹,英勇牺牲,年仅21岁;鄂豫皖苏区创建人之一的吴焕先,“赤胆忠心,英勇善战”,虽生于地主家庭,却义无反顾投身革命,一家六口因此受到牵连而被杀害,自己牺牲时也只有28岁……英雄的鄂豫皖苏区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大别山精神启示我们,敢于斗争、不怕牺牲才能排除万难。新征程上,要发扬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要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在中国革命曲折发展的岁月里,大别山区党员干部和革命群众始终能够胸怀全局,在历史关键时刻勇挑重担、无私奉献,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用自己的牺牲为全局的胜利创造条件。如红二十五军在党组织领导下,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在战略上牵制敌军力量,有力配合了中央红军主力的北上行动。1935年10月,刚刚落脚陕北的中央红军物资补给非常困难,关键时刻,从大别山走出的红二十五军慷慨解囊,从仅剩的7000元中拿出5000元送给中央红军,并命令部队节衣缩食,从人员、物资上全面支援中央红军,为红军立足陕北打开新局面发挥了建设性作用。毛泽东同志称赞,红二十五军“为中国革命立下了大功”。1947年8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千里跃进大别山。面对国民党军队调动主力回援、围困敌军增至约20万人的极端艰苦斗争形势,刘邓大军毫不退缩。邓小平这样激励部队:我们在大别山背重些,其他部队和地区就能大量歼灭敌人和深入开展工作,这对全局极为有利,我们再削弱再吃苦也要坚持住。多年后,邓小平回忆说,解放战争时期有很多重担,最重的担子是挑挺进大别山这副担子。大别山精神启示我们,要增强全局意识,坚持以大局为重,做到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党员干部要胸怀“国之大者”,时刻关注党中央在部署什么、强调什么,始终做到在大局下思考和推进工作。(作者单位:黄石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