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 婷
荆楚文化植根于江汉平原的水网之中,与洪水的千年博弈塑造了其独特的精神品格,抗洪精神的核心内涵与荆楚文化的精神特质深度契合。从荆州的历史与现实来看,抗洪精神既是荆楚文化的鲜活体现,更是其传承发展的核心动力,在文化基因、实践传承与时代创新三个维度展现出深刻价值。
抗洪精神是荆楚文化与生俱来的基因密码。荆楚先民在与水患的长期斗争中,将抗洪精神的核心内涵融入文化血脉,形成了独特的生存智慧与精神标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协作传统贯穿荆楚治水史。荆州地处“九曲回肠”的荆江段,洪灾频发。面对这一挑战,楚人很早就形成强大集体协作意识。从春秋楚国筑楚堤,到修筑万城堤、荆江大堤,无不依靠千村万户集体动员。明代赵贤“舍小家保大家”修赵公堤,清代“九穴十三口”堵疏并举策略,皆体现荆州人民协力同心、共御洪魔的深厚传统。“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抗争精神塑造荆楚性格。荆州水患之烈,史不绝书。面对一次次堤溃城淹的惨痛记忆,荆州人民淬炼出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顽强品格。在恶劣自然条件下,先民们以血肉之躯和简易工具年复一年挑土筑堤、疏浚河道,展现了惊人毅力与勇气。
“水涨一寸,堤高一尺”“人在堤在”等民谚,集中体现了不畏艰难、誓与大堤共存亡的英雄气概,成为荆楚文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特质的核心来源。“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信念支撑荆楚先民永续发展。尽管洪水反复无常,荆楚先民始终怀有战胜洪魔、重建家园的坚定信念。这种永不言弃的精神,确保了江汉平原历经劫难仍焕发生机,支撑了荆州作为鱼米之乡的千年繁盛。从楚人筚路蓝缕到“湖广熟、天下足”,背后正是“洪水冲不垮、困难压不倒”的必胜信念。
抗洪精神是荆楚文化当代传承的生动实践。进入现代社会,荆州在抗洪救灾中的实践,让荆楚文化中的抗洪精神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成为文化传承最生动的实践案例。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在军民联防中展现强大合力。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是荆州人民集体记忆的深刻烙印。面对超历史水位,在党中央领导下,数十万军民在荆江大堤筑起“人墙”。本地干群、解放军、武警、民兵及全国支援力量并肩作战,“誓与大堤共存亡”的生死牌随处可见。从公安县孟溪大垸“舍小家保大家”主动分洪,到洪湖、监利百万群众严防死守,无不彰显荆州人民与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共克时艰的磅礴伟力,这是新时代对荆楚协作精神的最高礼赞。
“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在危急时刻彰显担当。在98抗洪及近年流域性洪水战斗中,荆州涌现无数英雄事迹。党员干部身先士卒跳入激流堵管涌;官兵战士连续奋战累倒堤坝;群众自发组织抵挡风浪。面对洪水、溃口危险、极度疲劳和牺牲可能,展现的正是源自历史深处的“硬骨头”精神,转化为确保荆江安澜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担当行动,成为激励后人的宝贵财富。
“坚韧不拔、敢于胜利”,在灾后重建中体现韧性。洪水退去,并不意味着战斗结束,灾后重建是另一场考验。无论是98洪灾后大规模的移民建镇,堤防整险加固工程,还是近年局部洪涝灾害后的生产自救、家园重建,荆州人民都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和重建能力。这种不等不靠、自力更生、重建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正是“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精神在灾后重建阶段的生动体现。
抗洪精神是荆楚文化创新发展的时代引擎。新时代的荆州,将抗洪精神转化为文化创新的动力,推动荆楚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升华,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凝聚文化传承合力。荆州在保护、传承和弘扬荆楚文化过程中,充分运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协作理念。政府主导、专家参与、社会力量协同,推进楚纪南城遗址、荆州古城墙等保护利用;打造“楚国故都、三国名城”城市品牌,整合文旅资源;在荆州博物馆扩建、楚文化产业园等重大项目上汇集各方力量。这种协同共建模式,是抗洪精神集体主义在文化领域的延伸,凝聚了推动繁荣发展的强大合力。
以“不怕困难、顽强拼搏”激励文化创新实践。面对新时代文化发展中的挑战,如传统文化如何吸引年轻受众、文化产业如何突破瓶颈等,荆州文化工作者发扬“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勇于探索创新。运用数字技术(如VR/AR重现楚都)、打造沉浸式演艺(如《刘备招亲》)、开发抗洪精神元素文创;推动楚式漆器髹饰技艺、荆州马山民歌等非遗活态传承与市场化;在文化体制改革中攻坚克难。这些创新实践体现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精神,为古老文化注入新活力。
以“坚韧不拔、敢于胜利”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荆州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需要“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信念支撑。面对市场竞争与困难,荆州坚定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打造荆州方特东方神画等主题公园,成为文旅融合典范;培育楚文化、三国文化、抗洪文化主题特色文旅线路;支持楚式漆器等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拓展市场;积极申办中国龙舟公开赛、楚文化节等活动。这种持之以恒、追求卓越的发展路径,正是抗洪精神在推动文化产业成为经济新支点中的体现。
从楚堤到荆江大堤,从古代到现代,抗洪精神始终是荆楚文化的核心标识。在荆州这片土地上,它既是应对灾难的精神力量,更是文化传承的基因密码和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随着时代发展,抗洪精神将继续引领荆楚文化与时俱进,在守护长江安澜、建功支点建设中绽放新的光彩。
(作者单位:松滋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