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8月01日
第A011版:文学副刊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银锄落地地生花

  傍晚,清风拂面。下工了,姑娘们扛着锄头,一路谈笑风生,风风火火往家赶。那场景真有“遍地英雄下夕烟”之感。于是,我的脑子里又浮现出乡村歌谣,“荷把锄头在肩上,牧童的歌声在荡漾……”仿佛自己已融入在暮归的人群之中。

  锄头,农家常用的工具。它总是被农人磨得口子发亮,在田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威力。伟人的诗句常在我脑中闪念,“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银锄落地,撼山岳,震江河,改天换地。人民移山倒海的威力在银锄上闪光! 银锄改写着旧山河的面貌。

  那火红的大集体年代,生产队老农看田总要扛一把锄头,去秧田间搭搭泥巴,开封缺口。到大田间掏通厢沟,挖缺放水。大干田园化,开挖格子河。男女老少齐上阵,面临高高的墩台,面对板结的土块,挥舞铁锹锄头,一锹一锹,一锄一锄,与像石块一样坚硬的黄土碰撞出金星的火花。掘地千尺,挖穿墩台,一条条小河破墩而过。做大堤,挖大河,哪一处少得了锹和锄,这银锄的威力不是开出了河流之花么?

  银锄,它有多种类型。锄头、挖锄、角锄等等,各有用武之地。那大片大片的庄稼,祖祖辈辈不是靠锄头“锄”出来的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农人挥舞银锄,汗流浃背。禾苗在锄头下抖擞身子茁壮生长。银锄的功夫功不可没。夏管之时更是锄头的旺季。一般的农作物要薅上两三遍,虽然人工不那么高速,但锄头的工夫没有别的减省。“薅”出的庄稼就是不一样。老父亲常说,锄头口里出黄金。就是要勤快锄地,松根除草、保墒护苗,让庄稼长得青绿发亮,花扑扑,籽粒满。锄头的力量让庄稼遍地生花!

  虽然现在种田靠机械耕整,有除草药剂,但农家仍然保留着锄头的一席之地。商家出售的锄头种类增多,挖地锄禾的、挖各种作物的、平原山地所用的,样式各一。

  木把的、铁把的,锄头角度有平的、也有陡的。款式多,用途广。但应用在农家的还是平常锄地的那一种锄头。

  老父亲给我们留下一把锄头,那把锄头的“舌子”已有些蚀耗,老人家用锄头挖地不止。那年月,老父亲负责生产队的田间管理。上百亩白田和水田都留有他荷锄劳作的足迹。那田头地角犁耙不到的地方,那一条条的厢沟,那一块块菜地,那路上一个个的缺口,是老父亲用锄头锄出来的,用锄头扒沟扒出来的,用锄头把坑坑洼洼填补好的。父亲所用的锄头,从解放前到解放后,从大集体到单干,从年轻到年老,直至脊背驼了下来,锄头仍没有离手。不知用“熟”、用“烂”了好多把锄头。老父亲被人们赞誉为“老愚公”。他“挖山不止”的精神在锄头上流传后世!

  他的儿媳妇接过老父亲的锄头,成了锄地的好把式。她不光有使用锄头的技巧,更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大集体年代,儿媳妇薅大块大块的黄豆和大片大片的棉花,“薅”得又好又快,被人们称赞为“铁姑娘”。生产队经常奖励她“搪瓷缸”和“锄头”。分田单干了,儿媳妇的锄头更是出了名。那些棉花、黄豆和油菜都在她的锄头下吐出了“金子”。一天下来,她要锄一亩多地,而且锄头到位,无漏草,起土均匀。虽然劳累,但她从没有趴下。“铁姑娘”精神就在庄稼地里开花结果!

  而今,我从学校退休了,依然是农家本色,和老伴打理着几块菜地,锄头也成了我的好伙伴。每当到菜地劳作,种着各种蔬菜的田块都是我耕耘的地方。锄头在我手上左右开弓,我不时更换左右两种姿势,用锄头薅蔬菜成了我的拿手戏。舞弄锄头仿佛成了我手中的画笔,我要在田园作画,在菜地描绘出最新最美的“蔬菜图”。在节假日,我让孙儿们走走田野,逛逛菜地,让他们也学会使用锄头,让锄头精神代代相传!

  单干种田,有时还呈现出火热的场面。前些年薅棉花、黄豆和芝麻还得请工。那些婆婆、姑娘们聚拢来,人手一把锄头,在田间摆开阵势,银锄落地,锄把闪闪,既有速度,又有质量,大伙齐用力,并排向前行。那种朴实、勤劳、苦干、合作的精神就在锄头的口子上闪亮!

  郁郁葱葱的庄稼地里,处处闪动着银锄的身影。人们虽然劳累,但也体现出劳动的乐趣。河堤旁的水田里,一条大青蛇昂着头“梭”起层层浪花,人们举着锄头追赶大青蛇。由于蛇在水田里“梭”得很快,就在人们“打蛇、打蛇”的吆喝声中,大青蛇早已溜之大吉。那是墩台前的一大片棉花田,农妇在田间薅棉花。突然间从田沟里蹦出几条像黄骨鱼一样疾跑如梭的小动物,从路人的脚下窜过。行人大吃一惊,“这是什么呀?”农妇笑着说,“别怕,这是黄骨蛇,它经常在田间奔跑。”早黄豆绿油油的,长势喜人。姑娘们正薅着黄豆,碰上了一只只野生的小灰兔。它们在田间窜来窜去,偷食黄豆叶。人们经常用锄头拦截、捕获小灰兔,并把它们带回家让小孩饲养。那捕捉小兔子的场景好一阵热闹。秋夜,我们坐在门前歇息。突然从屋上滚下一团东西,“啪”的一声掉在地上。那是一条红花蛇,好吓人的。我们随手操起一把锄头打死了那条蛇。这锄头在紧急关头是人们最拿手的工具,田间劳作离不开它,驱赶野兽动物也要用到它。锄头,农人的好帮手。

  银锄,打草开荒,挖地锄禾,铺路填坑,应急使用,是人们的好工具。它为人们服务,损耗自己,带来财富。农人吃苦耐劳的锄头精神世代相传,永不磨灭!

  □曾繁华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