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枫
东汉建安九年秋,荆州一处城头,一位形貌不扬的北方文士凭栏远眺。脚下是“华实蔽野,黍稷盈畴”的富庶荆楚,胸中却是“虽信美而非吾土”的深切孤寂。当王粲在《登楼赋》中写下千古绝唱时,他未曾想到,这段长达十五年的“失意岁月”,或许已成为当代荆州推进人才兴城、打造文旅新景的有益借鉴。
困顿与淬炼:荆州岁月的双重熔炉
公元193年,王粲逃离董卓焚毁的洛阳,投奔荆州牧刘表。彼时的荆州,因未受战乱波及,成为北方士族的避难所。官学兴盛,学者云集,形成了以宋忠、綦毋闿为代表的“荆州学派”。刘表虽广纳贤才,却因王粲“貌寝而体弱”心存偏见,更因本土大族蒯氏、蔡氏把控要职,形成排外壁垒。王粲在刘表幕府十五年,始终未获实职。这种“有才而不能用”的困局,最终导致刘表政权在曹操南下时迅速崩溃。
政治上的冷遇,反而造就了文学上的淬炼。王粲在建安十年(205年)撰写《荆州文学记官志》,系统阐述“夫文学也者,人伦之守,大教之本”的教育理念;建安三年(198年)作《三辅论》为刘表征讨叛乱;建安七年(202年)代刘表起草劝和袁氏兄弟的文书。这些政治文书展现了他“词章纵横”的卓越才能。
荆楚大地的山水人文、流寓文人的精神共鸣、政治边缘的冷眼观察,共同滋养着这位天才的创作灵魂。当他在建安九年登上荆州城楼(另有襄阳、当阳县城、麦城说,现代考古支持麦城说),所有的郁结化作《登楼赋》中的泣血之叹:“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这既是个体怀才不遇的悲鸣,更是对天下统一的深切呼唤。
绝唱与转折:文学巅峰到政治辉煌的蜕变
《登楼赋》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以乐景写哀情”的至高境界,更在于其划时代的文体创新。它打破汉大赋铺张扬厉的传统,开创抒情小赋的新范式。特色之一在于文化地理的深层联结,“北弥陶牧,西接昭丘”两句暗藏春秋名相范蠡归隐地与楚昭王陵墓,在历史坐标中寄寓明君治世的理想。特色之二在于精神境界的普世升华,用“钟仪幽而楚奏”等典故,揭示“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的人类共通情感。特别是历史文脉的源头活水,从唐代王之涣“更上一层楼”到宋代范仲淹“去国怀乡”,明代袁宏道“悦此砚北之身”,中国文人的登楼意象都在传承着王粲的余韵。
历史的转折在公元208年来临。刘表病逝后曹操大军压境,王粲挺身劝降刘琮,其谏言鞭辟入里:“刘表坐观时变,自以为周文王……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曹操)定冀州之日,收豪杰而用之……此三王之举也”。这番洞见,正是十五年冷眼观察的智慧结晶。劝降不仅避免生灵涂炭,更使王粲完成从失意文人到政治家的蜕变。他被曹操任命为丞相掾,参与重建典章制度,官至侍中封关内侯,成为建安七子中政治地位最高者。
古镜今鉴:打造文旅新景人才兴城的三重启示
王粲从登楼赋诗到劝降安民的蜕变轨迹,为当代荆州创新用好人才,打造新的文旅景观,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历史坐标系。
一是打造人才价值转化器,破解“刘表式困境”。现代荆州“千人招硕引博”计划虽提供最高30万元补贴、1元月租等优惠,但需警惕重蹈刘表“引而不用”的覆辙。可建立人才岗位智能匹配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引进人才的专业特长与发展需求。建设“文化特使”实践机制,借鉴王粲撰写《荆州文学记官志》的经验,让人才参与楚文化IP开发。启动政产学研旋转门,参照王粲从幕僚到重臣的路径,打通人才多岗位的任职通道。
二是构建文化创新生态链,激活“登楼赋基因”。王粲在政治边缘期创作巅峰之作的启示在于,文化创新需要宽容失败的环境。建议在荆州城楼建立沉浸式创作基地,运用AR再现“华实蔽野”盛景。设立“楚才创新风险基金”,支持《登楼赋》式的实验性创作。值得欣慰的是,荆州在文化创新方面已迈出坚实步伐。荆州方特《屈原》项目运用幻影成像技术,生动再现屈原波澜壮阔的一生。楚王车马阵景区通过声光电技术,将“万乘之国”的威仪变得“可看、可听、可感”,这些都属于成功的探索。
三是创建区域协作新范式,超越“楚才外用”历史。面对历史上巫臣奔晋、伍子胥投吴、王粲归魏的“楚才外用”现象,进一步创新协作机制。探索建设荆汉人才走廊,与武汉高校共建实验室,实现“荆州观察—武汉研发—荆州转化”的循环。协议建立“文化共同体”,联合长沙、岳阳等楚文化城市,打造“楚辞新韵”创作联盟。建设人才共享云平台,倡导在荆企业像曹操“收天下豪杰而用之”般,跨区域配置专业人才。荆州在区域协作方面成效显著。宜荆荆都市圈建设加速推进,荆荆高铁的开通将荆州与荆门的时空距离缩短至20分钟;磷化工产业集群通过“原料在宜昌,生产在松滋”的模式,实现产业同链、互为补充;与武汉高校共建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目前已培养了不少应用型科技人才,获批多项省级项目与课题。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邺城郊外,曹丕率众以驴鸣为王粲送葬,这打破礼制的真挚悼念,成为魏晋风度的永恒象征。它揭示的正是文化繁荣的核心密码:当制度包容个性,权力尊重创造,地域滋养情怀时,人才方能从“过客”变为“归人”。
今日荆楚大地,王粲登临处已难寻觅,但《登楼赋》中“冀王道之一平”的宏愿,正以新的形式显现。当我们建设“一元月租”的人才公寓时,当我们在数字世界重现楚风汉韵时,当企业工程师与考古学家共研文物活化时,历史与未来正在完成一场跨越1800年的对话。让荆州从人才中转站变为价值孵化器,使每个怀揣梦想的当代“王粲”都能在此找到“骋力之高衢”,才是对登楼绝唱最深沉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