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8月07日
第A006版:文化荆州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藏在《山海经》里的荆楚故事

    长江三峡 李小白 画

  □ 余大中

  《山海经》作为一部上古奇书,虽未直接提及“荆楚”或“荆州”之名,但其记载的诸多神话与传说,不仅与荆楚文化渊源深厚,亦与当代荆州关联密切。在此略举几例,以飨读者。

  九凤传说:荆楚文化的精神图腾

  《山海经・ 大荒北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天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这一形象将“九”与“凤”结合,既体现了楚人对数字“九”的崇敬——其象征阳数、至高,又融合了凤鸟的吉祥寓意。

  楚人尊凤的传统源于对祖先祝融的崇拜。祝融被视为火神与凤的化身,楚人通过崇拜凤鸟,表达对祖先的敬仰与血缘认同。屈原在《离骚》中自述“帝高阳之苗裔”,高阳即颛顼,与九凤同居于《山海经》记载的“大荒之中”,这进一步印证了九凤与楚人祖先的关联。

  凤鸟在神话中是“百鸟之王”,象征吉祥、美好与尊贵。楚人将凤与“九”结合,赋予九凤更神圣的寓意,如“九五至尊”的皇权象征,或“九德俱全”的道德理想。楚人既崇九亦崇凤,九凤的“九首”象征生生不息,凤鸟的“涅槃重生”则体现坚韧不屈的意志。

  荆楚文物中,凤鸟形象常见于青铜器、漆器和丝织品。例如,湖北省博物馆的“虎座鸟架鼓”以凤鸟为鼓架,展现了楚人对凤的尊崇;汉绣等传统工艺中,九头凤的图案更成为地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秦汉以后,随着楚国消亡,九凤的称谓逐渐被“九头鸟”替代。但楚人对其的崇拜从未中断,如荆州博物馆的“彩绘对凤纹漆耳圆杯”等文物,仍以凤鸟为装饰主题。九凤作为楚人的精神图腾,通过文物、文学与民俗代代相传,已然成为荆楚文化的基因。

  息壤传说:荆州古城的历史印记

  《山海经 ・ 海内经》记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此后,《淮南子》《溟洪录》《路史》《玉堂闲话》《清一统志》《江陵志余》等史籍均记载“禹以息壤堙洪水”,形成了完整的历史脉络。

  在荆州古城老南门外西侧城墙脚边,有一长约40米、宽约10米的土丘,其上曾有四根石柱,这便是传说中的息壤遗址。《江陵志余》等文献记载:“古城南门外,有小室,高尺许。州人曰此息壤也。”传说中,息壤是一种能自生自长、无穷无尽的神土,可用来堵塞洪水。鲧曾窃取天帝的息壤治水,后大禹继承父业,在荆州治水时将息壤投入水穴,堵住不断喷涌的大水,平息了水患,而此处便留下息壤遗迹。

  自唐代以来,荆州历代官府均在此修庙建祠,供奉息壤。明代万历年间,还在南门外修建了禹王庙,庙中藏有宋代石刻和元代断碑。这些历史遗迹及相关的祭祀活动,都表明息壤传说与荆州古城有着深厚渊源。宋代苏东坡在《息壤诗》中写道:“息壤旁有石,不可犯。”并描述其“帝息此壤,以藩幽台。有神司之,随取而培”,进一步强化了息壤的神圣性。唐代柳宗元在《永州龙兴寺息壤记》中也提到荆州有息壤传说,认为其能自行生长、具有神秘力量。2025年2月27日,息壤纪念碑在荆州南纪门以西100米处落成,碑上镌刻了《山海经 ・ 海内经》中对息壤的记载。

  颛顼祝融传说:楚人始祖的隐秘线索

  《山海经・ 海外南经》记载:“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楚人自认是祝融后裔,这位火神正是楚文化中“崇火尚赤”传统的源头。而《山海经・ 海内经》提到颛顼生于若水,楚国贵族芈姓便源自颛顼。

  《史记 ・ 楚世家》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颛顼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位列“五帝”之一。因辅佐少昊有功,被封于高阳,故称“高阳氏”。颛顼与共工争夺帝位,共工怒触不周山,导致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日月星辰移位,水潦尘埃归焉。

  祝融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极具影响力的火神。昆仑山光明宫中的祝融看到人们茹毛饮血,便传下火种,教给人们用火的方法。祝融受命保管火种时,偶然发现岩石碰撞可迸发火星,后借助芦花絮引燃,开创击石取火之法,解决了远古人类保存火种的难题。《长沙子弹库楚帛书》乙篇记载,天地发生混乱时,上天赐给祝融等神力,祝融“绝地天通”,使日月运转正常,早晚有序,黑白分明。

  神话融合:荆楚文化中的《山海经》元素

  从地理关联来看,《山海经》涉及地域广泛,其中不乏来自楚地的神话和地理记载。《山海经 ・ 中山经》“荆山之首曰翼望之山”等记载,指向汉江流域的荆山山脉,与楚人的发祥地密切相关。“楚”在甲骨文中为“林莽”之意,与《山海经》中“榛莽密布”的南方描述高度契合。

  荆楚地区流传着盘古、伏羲、女娲等神话,这些神话与《山海经》中的记载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荆楚文化的神话体系。《山海经》中的神兽、异兽等形象,也常被荆楚文化所借鉴和融合。例如,赑屃(龙的第六个儿子)被视为协助大禹治水的功臣,荆州关帝庙内就有一方青石赑屃驮碑。

  《山海经・ 大荒西经》中的“巫咸国”被推测为楚地巫文化源头,屈原《离骚》提到的“巫咸将夕降兮”与之呼应。《山海经・ 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的传说,今湖北恩施出土的战国巴式剑上的蛇纹,可能与此神话同源。荆州楚墓中常见的“镇墓兽”,造型疑似《山海经 ・ 海内东经》“雷神龙身而人头”的变体。

  《山海经 ・ 中山经》记载“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或为屈原《九歌》中湘水女神的前身。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中女子形象,可能即此类水神信仰的具象化。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出土的龙山时代玉器上,刻有与《山海经 ・ 中山经》所述“珥蛇”“践蛇”神人相似的纹饰。《山海经・海外南经》记载“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而湖北随州出土的战国铜戈上,可见弓箭射日的图案,暗示这一神话在楚地的流传。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