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康
晨光熹微,窗前书桌上,一株蝴蝶兰正在悄悄盛开。白瓷花盆里,绿叶如玉,花茎纤细挺拔,花朵如同一只只微微展翅的蝴蝶,在静谧的空气中翩翩起舞。淡紫色的花瓣,脉络清晰,每一瓣都仿佛凝结了日光的温度,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它们静静地立在我的书桌上,倚在书页与墨香之间,花影与书影交叠。每当心情浮躁,或是遇事彷徨,我便会坐在书桌前静静地端详眼前的蝴蝶兰。它茎叶纤细,却托起了繁复的花姿,把经历的风雨都站成了风景。
古人偏爱兰花,咏之,题之。孔子周游列国,见幽兰独茂,喟然叹曰:“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陶渊明曾有“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之句,宋代文人苏辙吟咏“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之句,写兰之幽静清雅。郑板桥画兰题诗:“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这些诗词里流转着对兰花的热爱,也映照着古人内心的淡泊与高远。古人以兰自比,见其品格之高尚,气节之坚贞。兰花于文人心中,早已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人格理想的象征。文人讲究“养兰即养心”,明代文震亨《长物志》载:“兰盆须用古铜、紫砂,或以龙泉青瓷为雅。春赏花开,夏闻暗香,秋观叶茂,冬赏根韵。”兰花,既点缀了文墨间的风雅,也成为心性修养的象征。
文人书房的陈设里,也总有兰花静静立于一隅。记得《国家宝藏》里有这么一幕,书桌上左首放置一株兰花,阳光照进书房,兰花的影子映在书卷之上,镜头拉近,花瓣上细微的水珠清晰可见,仿佛能闻到那一缕淡雅的清香。节目嘉宾谈及,古人重视兰花,不只是欣赏它的美貌,更是敬佩它在逆境中的坚韧。在现代生活之中,这样的兰花之美尤为可贵。
书桌与兰花,在中华文化中有着天然的契合。书桌,是文人墨客的精神栖息地,是一方安静的天地,可容纳千年风骨与一腔热忱;兰花,清雅绝俗,不慕浮华,自古便是文人的挚爱。
书页在指尖翻动,兰香在心头弥漫,人在花间,花在书中。窗前花瓣上那滴晶莹的晨露,仿佛能洗净浮躁,留下此刻的清澈与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