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据了解,青杨巷18号宅院原是地下党员郑静的私宅。上世纪30年代,红色资本家黄炳荣为支持革命,买下中山路一带多处房产,这里便是其中之一。
“听爷爷讲,抗战初期,地下党在这里办过4期党员训练班。”黄炳荣的后代黄倩正在馆内整理物品,她说:“解放后,江陵县首任县长王干青,当年就以这儿为据点,带学生在中山路演《放下你的鞭子》,那股抗日救亡的劲儿感染了很多人。一批批党员从这里出发,投身反法西斯斗争。爷爷也四处奔走支持革命。”
“我父亲黄世俊一辈子爱国,这些年一直为修缮纪念馆忙碌,现在我接了过来。”黄倩感慨道,每次整理这些老物件,都像在与当年的英雄对话。
“青杨巷18号是荆州抗战史的活见证,虽定格在战火年代,但红色基因一直传承。沙市还衍生出沙市老姨妈精神——那种侠肝义胆、热心快肠的劲头,无论战时还是和平年代都没变。”健康巷社区党委书记刘莉说,现在,沙市区正大力弘扬这种精神,用热乎劲儿传承红色传统,就是对革命先辈最好的告慰。
烽火延续:从英雄故事到振兴答卷
从青杨巷的星火,到岑河大地的烽火,沙市的抗战故事在更广阔的战场延续。沙市区岑河镇西湖村,曾是新四军五师襄南独立十四营的根据地,处处留存着抗战印记。
1940年6月,荆沙地区沦陷后,中共江陵县委迁至岑河。当时,县委机关设在岑河口河东李文安家的楼上,楼下是地下党员范明新、钱新华夫妇为掩护县委机关而开的卷烟铺。星星之火迅速在荆沙地区燎原。1941年4月,中共江陵县委在岑河召开全县各界人士代表大会,江陵县抗日民主政府在这里成立。
“在岑河地区的革命历史上,彭祥麟是最有影响力的领导人。他在岑河地区播撒革命火种,积极组织荆州、沙市人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西湖村烈士陵园纪念碑上的雕像就是彭祥麟。”沙市区老区建设促进会秘书长、岑河镇文化站站长李发国介绍,彭祥麟壮烈牺牲时年仅24岁,为了革命,他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岑河人民将永远铭记。
1941年,江陵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岑河成立的当天,新四军第五师襄南独立十四营也同时在岑河成立,民主人士简舜卿任独立营营长。这支队伍后来发展到100多人,几十次打击日伪,为三湖抗日根据地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
1941年9月,简舜卿带着9名独立营战士,打算突围过长江南下时,不幸被敌人截获。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简舜卿始终誓死不屈,最终在37岁的年纪英勇就义,用生命践行了对革命的忠诚。
“彭祥麟、简舜卿身上那种机智果敢、英勇无畏、誓死不屈的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李发国说,如今,我们修建西湖村烈士陵园,把它纳入沙市红色旅游线路,就是要让英雄事迹时刻警醒我们,照亮初心,让伟大抗战精神代代相传,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烈士们未竟的事业,正在这片土地绽放新篇。连续3年跻身全国百强区,取得36项国省荣誉的背后,是沙市人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凝聚“敢争先”发展劲头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