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淑红
岁月的犁铧在母亲生命里凿刻出苦难的沟壑,她却如石缝野草,将苦涩熬成甘霖,用微光温暖每个在泥泞中跋涉的灵魂。
母亲年幼时,因家贫不得读书,但身材瘦小的她善良、能干,因此担任着妇女队长。村里有一个姑娘叫小珍,因家庭原因备受歧视,母亲却耐心地手把手教她耙地、施肥、编筐。柳枝在手中翻飞,她对小珍说:“瞧,柳条顺纹路走,做人也得往宽处想。”有母亲的开导陪伴,小珍逐渐走出阴影,她也以温暖回报母亲,教母亲读书认字。黄昏的麦垛场,发黄的纸页沙沙作响,母亲认真听着小珍一一念字,她们成了彼此心里的光,晚风掠过错落的麦垛,轻轻抚平两颗被生活揉皱的心灵。
母亲成家后,困窘依旧,那时父亲创业加工铅封,母亲则打理后方,她做事稳当,待人真诚,深得大家信任。记得那次,新来的小桃阿姨反复封错铅封,急得掉了钳子。母亲赶紧上前捡起工具,手把手示范:“手要稳住,液汁舀足,开合要快,听到当啷当啷的声音才对。别慌,我陪着你练。”她将自己摸索出的经验倾囊相授,温软的话语如春日溪水,熨平小桃紧绷的心。母亲的付出如苔花,悄然芬芳了四季朝暮。原来,善良从非惊天壮举,恰是于他人仓皇时递去的耐心与包容——这便是母亲以行动镌刻的人生箴言。
后来,我们全家搬进城里不久,父亲生了重病,母亲只能艰难打工维持生计。一个寒冬深夜,街灯昏沉,母亲缩着脖子步行,无意中撞见路边汽车旁遗落的钱,她脚步顿住,手攥紧衣襟。揉揉眼睛走近细看后,匆忙蹲下身捡拾归拢,清点后竟是一万五千元!“丢了这沉甸甸的一摞钱,人家该急成啥样了?”她裹紧钱币,在刺骨的严寒里跺脚取暖,苦等两小时无果后,拦住路人帮忙报警。直到失主由民警陪同登门致谢,母亲婉拒了谢礼。此事见报后,听到身边亲戚朋友的讨论,我们才知晓详情。母亲却平静地告诫我们:“人穷不能志短,良心永远是做人的底线。”她的善举如星火,驱散荒芜,筑成灯塔般的勋章,为我们指明方向。
命运的荆棘浸满沧桑,母亲把苦难熬成了回甘的蜜糖,用善良缝出了岁月的花香。这份力量,柔时润物,刚时有声——让我既心疼她扛过的难,更敬佩她从未改变的暖。真正的善良,就是历经风霜,依然把心活成了柔软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