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熊丹 实习生 张有鹏
八月中旬,稻浪翻滚。江陵县白马寺镇黄淡村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6000多亩水稻迎来抽穗扬花期,沉甸甸的稻穗压得稻秆都弯了腰,散发出阵阵稻香。
不远处,黄淡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院子里,收割机、拖拉机整装待发。
“我们正抓紧时间给机器做保养,10月开始收割,今年又将是个丰收年。”望着连成一片的稻田,黄淡村党总支部书记、土地股份合作社理事长张先喜笑着说。
黄淡村历来以种植水稻为主,和不少地方一样,也曾面临着耕地碎片零星、生产组织分割等问题。
散户种粮效益较差、积极性不高,村民外出打工,甚至直接弃耕弃种,村里抛荒的地越来越多……这些现象,让张先喜一度有些茫然。
2022年初,江陵县全面推进土地、劳务、资本“三个合作社”建设。其中,支部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实现“小田并大田”的规模化经营,让张先喜眼前一亮。
“以前村民自己种地,费时费力不说,一亩地还挣不了多少钱。现在有合作社带着大家一起种,保底股金每亩1000元,年底还有分红。”张先喜算了一笔账。
说干就干。2022年3月,黄淡村党总支牵头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按照“支部主导、群众自愿、集体增收”的原则,吸纳村民以土地入股,由合作社进行统一管理,整合农田、集中连片、耕种销售。
黄淡村共有578户2621人。合作社成立之初,不少村民都有“观望一阵、等等看”的想法,散户成了土地流转的难点。有村民担忧流转后收益缩水,还有村民眷恋土地不愿流转……面对村民的各种顾虑,张先喜带着党员干部跑遍8个村民小组,开了30多场屋场会,把政策“掰开揉碎”讲给村民听。
老党员顿德华等带头示范,将自家土地入社,同时挨家挨户走访,上门讲政策、讲好处:“入社后有人替咱管地,旱涝保收还省劳动力,村里领办合作社,不会让大家吃亏。”
党组织牵头,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组,一组带一片……2022年5月,全村4个组成方连片流转了3009亩土地入社,还整合了10余台套大型农用机械,合作社的规模和力量不断壮大。
有了田,如何运营? 黄淡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吸纳种植大户入社,发展稻虾轮作生态养殖,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合作社统一购买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并提供销售渠道。
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保障了产量与品质。经过3年多的探索,黄淡村推进实施稻虾轮作生态养殖2500亩,产量约1500吨,产值达4200万元。
口袋越来越鼓,干劲越来越足。在党总支领导下,黄淡村还统筹资源进行了田块整治、灌溉排水、道路升级等一系列工程,陆续建成共享农庄、共享民宿、共享菜园、共享垂钓园,带动百余人就业,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连续2年突破30万元。
党建引领、合作运营、抱团致富……黄淡村蹚出了一条“党建兴农、产业富农”的新路子,业旺、民富、人和的乡村全面振兴故事正接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