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8月19日
第A006版:江津书会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鼻尖上的泥土香

  □ 杨文力

  曾经的农村,由于经济不发达,以物换物成为那个年代的记忆。三伏天的阳光总带着股灼人的劲儿,晒得场院边的桐树叶卷了边。忽然有吆喝声从村头荡过来:“西瓜,新摘的沙瓤瓜!”尾音拖得老长,一下子就把满村的孩子都吸引到了村里的大槐树下。

  卖瓜的是邻乡的老陈,裤脚总沾着草屑。“三婶子您来啦?”老陈手在粗布围裙上蹭蹭,抄起瓜刀在石头上磨两下,“今早刚从地里摘的,保准甜。”三婶子笑眯眯掀开粗布袋子,露出布袋里的新麦,麦粒饱满得像要胀开壳:“称称看,够换俩大的不?”

  麦粒倒在竹筛里簌簌响,阳光透过筛眼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老陈用手掬起一把,指缝漏下的麦子在板车上蹦跳,“够了够了”,他说着往筐里多塞了个拳头大的小瓜,“给娃们解解馋。”这样的情景,在上世纪80年代的乡村里,是再寻常不过的事。

  那时候的粮仓总在厢房最里头,木架上码着鼓鼓囊囊的布口袋,掀开石头盖子就有麦子涌出来。大人用铁皮簸箕舀麦子,簸箕边缘刮过木仓壁,发出“沙沙”的轻响。舀够五斤,倒进粗布口袋,扎口时要多绕两圈——这是全家人半天的口粮,换回来的西瓜却能让满院都是欢笑声。

  我和小伙伴们蹲在瓜堆前,鼻尖快凑到瓜皮上。有胆大的偷偷抠下裂开的瓜瓤塞进嘴里,被大人拍着后脑勺笑骂,卖瓜人却在一旁乐:“尝尝,甜了再换。”选瓜要挑纹路清楚的,拍起来声音发沉的,仿佛这样才能对得起粮仓里攒下的辛苦。切开时“咔嚓”一声脆响,暑气瞬间就消了大半。

  中秋节前,换苹果的就来了。车上码着红扑扑的果子,盖着防磕碰的棉被。用麦子换回去,埋在麦糠里能存到过节,切开时果肉脆得能听见响。太阳刚从晨雾里钻出来,各家的烟囱正冒起青烟。“小麦、黄豆换豆腐喽”的叫卖声就在村头响起,端着小麦、黄豆出来的女人们站在巷口闲聊,师傅用铜刀把豆腐切得方方正正,卖豆腐的师傅总是会多切一小块,往孩子手里塞。最让人惦记的是换爆米花的。“嘭”的一声闷响惊飞了屋檐下的麻雀,我和小伙伴们早捂着耳朵等在旁边。黑铁罐子转得正欢,师傅往炉膛里添一块煤炭,映得满脸通红。几茶缸玉米粒倒进去,等那声巨响过后,白花花的米花就涌进麻袋,裹上糖稀,能甜一整天。奶奶总是笑着说:“省着点吃”。

  那些交换从不算得仔细。换西瓜时多给的小瓜,换豆腐时额外添的边角,都是日子里的人情。卖瓜人收摊时,车里的西瓜变成了一袋袋麦子,他哼着小曲满脸笑容往家赶,——这些粮食能让家里的娃也吃上几顿饱饭。买瓜的人家粮仓里少了几斤小麦,换来的却是全家人的欢喜。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村里人也盖起了平房、小洋楼,粮仓改成了储物间,很少有人囤麦子了。卖瓜的开着小货车来,喇叭里重复喊着“卖西瓜”,扫码付款时“滴”的一声,几秒钟就结束了交易。

  前几天回老家,在村口超市买了个西瓜。红瓤黑籽和记忆里的一样,蹲在大伯家院里吃的时候,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不是井水的凉,也不是瓜的甜,是当年围着瓜车挑挑拣拣的热闹,是用麦子换瓜时心里的踏实,是乡邻们站在太阳底下说不完的家常。那些用小麦换来的甜,早像瓜籽一样落进了记忆里,生根发芽。如今再想起,舌尖上是瓜的甜,鼻尖前是故乡的泥土香,心里头却是再也回不去的那些岁月……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