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8月26日
第A006版:书香荆州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楚魂为印,山河为卷

——读刘汉青《襄阳的胎记》有感

  □ 余大中

  作为土生土长的荆州人,我也是荆楚文化的爱好者。细读刘汉青于今年7月23日发表在《荆楚史话》的佳作《襄阳的胎记》,心中感慨良多。文章以“胎记”为喻,将襄阳的历史记忆、文化基因与民族精神熔铸为不可磨灭的生命印记,既是对楚文明的深情回溯,更是对文化根脉的当代礼赞。

  文本最动人的,是对荆楚文化意象的立体建构。作者没有停留于史料的堆砌,而是以青铜、丝绣、漆器为骨,以老庄哲思、屈宋辞章为魂,搭建起具象与抽象交织的文化宫殿。青铜巨鼎的饕餮纹饰不再是冰冷的古物,而是向天地的诘问;凤鸟云锦的经纬不仅是丝缕的交织,更是对生命的致敬;朱漆器物的云雷奔腾不只是工艺的呈现,更是灵魂的呐喊。这些,是古楚先民用汗水与血肉着墨,霜刀冰剑做笔写就的文明史诗。这种“胎记”,具有可触可感的质地。

  更深层的突破,在于对楚魂精神的精准解码。作者从荆山的“启山林”精神出发,提炼出六种不朽品格:筚路蓝缕的开拓、大象无形的开放、一鸣惊人的创新、上善若水的和谐、九死未悔的爱国、一诺千金的诚信。这些品格并非孤立的标签,而是与具体的历史场景深度绑定:老子观水悟道的哲思,是冲破礼法枷锁的智慧;屈宋行吟的孤愤,是阳春白雪的爱国情怀;编钟乐舞的激荡,是生命的炽烈与悲欢。这种“胎记”超越地域界限,成为华夏民族共有的基因。

  文章的张力还体现在古今对话的巧妙设计。作者没有让楚文化停留在“穆岭头”“雕龙碑”的考古层面,而是让其成为照鉴当下的明镜。当现代文明的迷惘遇上劈山开路的勇气,当开放与封闭的挣扎撞见海纳百川的气度,当创新与守旧的踌躇碰到破晓惊雷的胆识,楚魂“胎记”便有了当代生命力。正如作者所言,荆山上的竹木依然青翠如剑,汉江中的水波依然东流不息,文化的生命力正在于这种跨越时空的呼应。

  语言的磅礴气势为文本注入了酣畅的韵律节奏。青铜凿穿混沌,丝线经纬天地,漆彩描摹乾坤——排比句式的密集运用,如青铜熔炉的轰鸣震颤耳膜;文明的星火、精神的丰碑、永恒的图腾——比喻修辞的精准投射,似漆器朱红般灼烫视线。更难得的是,作者将学术术语与诗性表达熔于一炉,包茅宿酒的典故与下里巴人的俗语并置,饕餮纹饰的考古名词与灵魂呐喊的抒情短语交织,让严谨的文化叙事始终流动着滚烫的情感。

  结尾“试问苍茫天地,谁可抹去其胎记?”的叩问,既是对襄阳文化生命力的自信宣言,也是对荆州人文化身份的友情提醒。荆州与襄阳都是荆楚核心地区,这道楚文明“胎记”,印在襄阳的山河间,也刻在荆州人的心坎上。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