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春霞
“鼹鼠的月亮河”,看到这几个字时,我的目光就再也挪不动了。
在作家王一梅的文字里,“月亮河”有着特殊的意义。河水清清,目送小鼹鼠米加离开家乡寻找梦想;柳枝抽芽,月亮河捧出焕发着光彩的卵石,在柔和的晨光中迎接归来的米加。沿着月亮河,米加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他常常画奇奇怪怪的图纸,听说是为了设计鼹鼠望远镜”“他开始在树下看书,在河边溜达”“有时候,他在那里用卵石筑堤坝……有时候,他用卵石堆迷宫。”在鼹鼠米加小小的脑袋里,有无数个令人难以想象的念头。面对学习挖掘时只想打瞌睡的米加,米先生和米太太头疼不已。读至此,我忽然意识到,这情形,多么像父母对孩子的期待。
我想到我的女儿,当同龄人都坐在书桌前埋头苦读时,她窝在沙发上,将自己的彩色头绳一股脑倒出来,一边看着教学视频,一边用灵巧的双手学习编织。在我为她独自一人在家而担忧时,她用电话手表发来西红柿鸡蛋汤的图片……在书中,小鼹鼠米加想:为什么鼹鼠不能做别的事情呢? 女儿也常问我:“为什么我的生活里只能有学习呢?”也许,成长就是从一个个为什么开始的。
在作家笔下,两只小鼹鼠之间的友谊令人感动不已。在月亮河边,米加热心地帮助每天都要过来洗衣服的尼里,为了尼里,它想去城里赚钱买零件来发明洗衣机。后来,米加误打误撞地结识了一位魔法师,并跟着他学会了几个魔法,成为了有名的演员。可是,米加心里从未忘记过自己对朋友的承诺,它决定用演出得到的钱买好零件就回月亮河,它要让尼里不再日日面对冰冷的河水。
童话有一种魔力,我们能在一些看似简单的故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影子。13岁那年,我和小雁在外求学,努力学习,跳出“农门”,是我们彼此的约定。每到周五,我们便结伴回家。有一回,秋水河水势上涨,面对残损的小木桥,我俩胆战心惊地下了河,手牵着手渡过了没过大腿的河水。冬天的夜晚来得格外早,有一天晚上,我们背着沉重的书包,握着手电筒,在草木枯黄的田野穿行,行至村口时,大人们早已顺着光线寻过来了。春天的野花,夏晚的蝉鸣,都是我们同行之路上永不磨灭的回忆。
每当漂泊在外的米加想念家乡,想念好朋友时,它就会拿出尼里送给自己的月亮石。“月亮石在月光底下发出淡淡的光泽”,米加坐在月光下,远方的月亮河和尼里泛出心海。在书里,米加在一次表演中被魔法师变成了一只乌鸦,在乌鸦坡流浪的日子里,米加展现了自己的挖掘天赋,他带领乌鸦们挖掘洞穴,抵御老鹰的袭击。在魔法师心中,米加赠送的帽子和围巾,温暖了他孤独的岁月,因为担心变成乌鸦后的米加遇到危险,魔法师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来到了乌鸦坡,和大家一起击退了老鹰。
“洗衣机停下来……刚才黑乎乎的衣服已经变得很干净了……尼里再也不用辛苦地洗衣服了”“咕哩咕决定永远留在月亮河做米加的帮手。”作家给故事安排了一个美丽的结局。可是,生命中总会有许多遗憾,在泪水中,我仿佛看到面色苍白的小雁躺在病床上,她用微弱的声音请求医生救救罹患白血病的自己。米加为尼里发明了洗衣机,魔法师为米加勇闯黑森林,我却无法向老天求得一支上上签,好让小雁安稳地走完人间的旅程。
合上书本,月亮河仍在心中缓缓流淌。小鼹鼠米加用真诚收获了友谊,用坚持实现了梦想;女儿依然像米加一样,对世界充满了好奇;而小雁,她如同黑暗中的萤火,短暂地来过我的生命,又飞向我不可知的地方。月亮河流过鼹鼠的家乡,也流过我每一次思想的回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