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9月09日
第A006版:书香荆州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性灵文学的地理投射

——读袁宏道笔下的常德

  □ 苌楚

  常德,地处湖南北部,沅水、澧水穿流而过,造就了其独特的山水格局。境内山峦起伏,河洑山、德山、桃源山等错落有致,这些山峰或清幽静谧,或雄浑壮观,为常德增添了几分灵秀之气。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八月十四日,袁宏道发舟孟溪,前往洞庭,之后游德山,访桃源,历时一个月。这将是他自1601年告病隐居公安柳浪馆以来的一次重要出游。

  当轻舟划过沅水湍流,船底与鹅卵石碰撞的闷响,惊醒了这位晚明文人骨子里的诗性。此时,他37岁,已经是公安派的旗手,踏上湖南常德的土地时,陶渊明笔下那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乌托邦,正在薄雾中显露出地理与文学的双重面相。

  袁宏道此行的第一个目的地,是舟入武陵,先到德山访龙襄、龙膺兄弟。龙襄是万历十年举人,一生拒不入仕,潜心事佛,著有《檀园集》;龙膺万历八年举进士,为官后,善断疑案,被誉为“神君”,他晚年归隐,在德山修筑隐园,研儒学读佛经建诗社,有《沦隐集》,是常德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袁宏道到德山的访问并非没有前因。早在1591年夏,龙襄、龙膺兄弟就曾到访公安长安里,与袁氏兄弟谈书论文,吟诗作对。袁宏道有诗记载龙膺兄弟的这次来访,诗曰:

  “夏日同龙君超、君善、家伯修郊外小集。避却红尘子,晴郊共举杯。踏云穿宝阁,立马问金台。古木无心长,杂花不定开。东南饶胜友,喜与二郎来。”

  袁宏道在和龙膺一同进京赴任后,交往更为深入,他们对当时文学创作的方向见解独到,认为“世道既变,文亦因之”,对诗文的“性灵”书写达成了共识。北京崇国寺葡桃文学社结成,常德桃源江盈科、德山龙膺也参与其中,在公安派的鼎盛时期,袁宏道与常德诗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这一次德山相聚,袁宏道已经功成名就,而龙氏兄弟虽为家僧,俨然常德一代文宗,他们以船载酒,胜友如云,热情接待了袁宏道。袁宏道到访龙襄的翠微山庄,在龙膺青莲诗社居住半月有余,又与常德文友同游于柳叶湖周边,成为常德文学界的一时之盛。

  在德山,袁宏道游兴所至,写出了优秀的游记小品。《游德山记》中,他写道:“……入门多古杉柏,殿堂高广,像设亦奇大,辟如阿房旧址,见者知其非汉以后帝王居也。折而上即峰顶,顶有善卷坛,崖桂盛开,芳香袭一山。”细致地描绘了德山的古杉柏、高广的殿堂、善卷坛以及盛开的崖桂。这些景物的描写,展现了德山的清幽与庄严,传达出他内心对自然与人文景观融合之美的赞叹,将自己置身于山水之中,用文字捕捉瞬间的感受,让自然山水成为性灵的载体。

  也许是因为对尘俗之务的厌倦,也许是对主人超然出世生活方式的赞美,袁宏道在访问翠微山庄后写诗《托龙君超为觅仙源隐居》,他还真的相中渔仙寺旁的一片地,准备他日作为栖隐之所。

  除此之外,袁宏道还写了近20首关于德山的诗,而龙膺得到这些诗后,和诗13首,情意切切。这些诗后来被居士张明教辑成《德山廛谭》(“鏖”或作“暑”)一卷。(宏道《德山廛谭》小引)。

  第二年端午,龙氏兄弟再次回访,袁宏道、袁中道和诸友一起陪同,游沙市,泛舟便河,观龙舟竞渡,吟诗互赠,龙氏兄弟真是“与余兄弟有宿好”也。

  袁宏道常德此行的第二个目的地就是桃源。桃花源是陶渊明笔下“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仙境,那里没有政治纷争,没有世俗烦扰,只有淳朴的民风和自然的和谐,这种理想境界深深吸引了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使它成为一个文学的圣地。

  桃源对于袁宏道的意义还在于,这里是江盈科的出生地,是江盈科的家乡,江盈科不仅是公安派举足轻重的人物,更是袁宏道的挚友和至交。

  江盈科字进之,号渌萝,出生于嘉靖三十二年二月,家住桃源县沅江边上距桃花源不远的绿萝山,是一个农民家庭的儿子。他才秀人微,天性孝友,历尽坎坷,40岁时才考中进士,之后“治理长洲,恤刑黔滇,提学四川,皆能体察下情,兴利除弊,是一个难得的好官。”

  袁宏道和江盈科同年高中进士而结识,一为吴县令,一为长洲令。两人好到什么程度呢? 袁中道在《江盈科传》中写道:“公与中郎游,若兄弟。行则并舆,食则比豆。迎谒行役,以清言消之,都忘其惫,若江文通、袁淑明云。上官至,有小酬应,不必中郎知,公皆代为之。”

  生活中性情相投,工作上互相支持,更重要的是文学上,江盈科是袁宏道强有力的支持者。江盈科为袁宏道《敝箧集》《锦帆集》《解脱集》作序,并参与其诗文集的刻印。1600年,江盈科《雪涛阁集》刻成,袁宏道为之作序。这四篇序文,序与文相辅相成,袁、江两人以文字订交,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表明鲜明独特的文学观点,公安派在文坛迅速崛起,性灵文学思潮风靡海内。

  袁宏道诚挚地写道:“余与进之游吴以来,每会必以诗文相励,务矫今代蹈袭之风。进之才高识远,信腕信口,皆成律度,其言今人之所不能言,与其所不敢言者。”江盈科既肯定了袁宏道的文学思想,又对性灵之说进一步阐发和完善,对“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思潮给予了有力的推动,是公安派重要创建者。

  此时,江盈科远离家乡,正在四川任提学副史,袁宏道与之已离别数年,来到江盈科的故乡,怎么会不浮想联翩呢? 未进桃花源,袁宏道就写诗《望渌萝山,有怀江渌萝年兄》:“好在青溪曲,岩花石乳新。空闻流水引,不见渌萝人。明月层层岫,乌纱面面尘。十年求道侣,能不忆仙邻?”

  忆仙邻,访仙境,袁宏道乘舟进入桃花源,与江盈科一样,留下了关于桃花源风景人文的性灵书写。

  这组游记由《由河洑山至桃源县》《由渌罗山至桃源洞》《由水溪至水心崖》三篇组成。在文中,他生动地记下了渌萝、沙萝、倒水岩、渔仙、新湘西、水心崖等地的奇、险、绝。描写水心崖:“山高可万仞,山畔有盘瓠石,窟中有一石狗形,云是盘瓠之遗像”,将水心崖的险峻与神秘传说相结合,使人身临其境。在文尾,他还当起了桃花源的“导游”,说道:“游仙源者,当以渌萝为门户,以花源为轩庭,以穿石为堂奥,以沙萝及新湘诸山水为亭榭,而水心崖乃其后户云。由江入湘,由湘入澧。”可见他对桃花源一带地理风貌的深入了解和独特感悟。

  他还写道:“舟行乱石间,水势奔激,声若雷轰。”相较于陶渊明笔下静谧和谐的桃源,袁宏道更注重动态与张力——山水的险阻、行旅的艰辛,成为其抒发个人情感的载体。

  袁宏道游桃花源,还创作有大量诗作,后来,他将关于桃源的书写辑录一起,命名为《桃源咏》,密友曹蕃为之写《桃源咏跋》云:“遇新安潘景升于亭下,出《桃源咏》四十余章视余,其诗语翩翩欲仙,大脱楚歌猛厉气习。”曹蕃认为其诗风为之一变,由刻露俚俗转向沉潜雅致,可见“桃源”行对袁宏道影响巨大。

  袁宏道之游常德,不是浮光掠影式的游山玩水,而是深入常德的山水人文,进行心灵的对话。他在精神上追慕陶渊明,以真实体验为基础,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投射于具体的地域经验之中,使山水不仅是审美的客体,更成为文人精神漫游的见证者与对话者。

  袁宏道游桃源之后的第二年,即1605年,江盈科在四川任上因病去世,桃源县痛失英才,公安派痛失副将,袁氏兄弟分别有诗《哭江进之十首》《哭江进之督学》。

  后来,袁中道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己酉正月和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孟春两次游览桃源,第一次龙襄龙膺倾情相陪,第二次柳叶湖花山杨嗣昌适回故乡度假,争当东道主,在德山桃源,柳浪人杰再领风骚。

  作为公安派性灵文学的地理投射,袁宏道、袁中道在常德的山水游历,以及与湖湘文人的交流与激发,使性灵说不再停留于抽象的文学主张,而是化作可触摸、可感知的生命体验。这份跨越时空的精神遗产,始终提醒着后世:真正的文学生命力,永远生长在自然与心灵相遇的土壤之上。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