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9月09日
第A006版:书香荆州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贬谪之路铸诗魂

  □ 袁枫

  我时常想,江州司马白居易的青衫上,应该浸透着两种泪。《与元九书》里“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的愤懑之泪,与《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情之泪。元和十年(815年),44岁的白居易在江州寒夜写下那封长信时,或许未曾想到,这场仕途骤雨会浇出中国文学史上动人的精神之花。

  可以说,《与元九书》是困顿中的坚守宣言。当“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的讽喻锋芒被折,当“请捕刺客”的忠直换来贬谪,白居易仍在信中掷地有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近四千言里,有对新乐府运动“美刺”理想的执着,有对“文章误我”的痛定思痛,更有“心系国事”的炽热未减。这份在政治高压下不曾冷却的赤子之心,恰是文人风骨的最好注脚。

  一年后的秋夜,湓浦口的琵琶声让白居易完成了从孤愤到悲悯的灵魂蜕变。《琵琶行》里,“弦弦掩抑声声思”的旋律,让江州司马读懂了“老大嫁作商人妇”的苍凉。此时的白居易,已从《与元九书》的自省中沉淀出悲悯。他不再仅是挥斥方遒的谏官,更成了洞察人生况味的歌者。“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泪,既是为琵琶女而落,更是为每个在命运中浮沉的灵魂而落。这种从社会批判到人性观照的升华,让他的文字挣脱了时代局限。相较于柳宗元永州诗中的孤峭、刘禹锡朗州诗中的激愤,白居易的独特在于他将个人创伤转化为普世共情,《琵琶行》超越了“迁谪意”,成为所有失意者的精神慰藉。

  历来评白乐天者,多喜论其“达则兼济,穷则独善”的智慧。袁中道曾略带调侃地提及他“头白齿豁,时携群粉狐往牛奇章宅中斗歌”,而其兄袁宗道却奉之为精神偶像,以“白苏斋”明志。这两种视角恰恰勾勒出真实的白居易。他既有“唯歌生民病”的刚直,也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通达;既在《与元九书》中坚守理想,亦在历经沧桑后学会与生活和解。这种不执于一端的生命态度,恰是其超越常人之处。

  这段贬谪之路启迪我们,为文者当学其“为时为事”的担当,让笔墨扎根大地。为人者当效其“顺逆皆适”的智慧,于困顿中守初心,于通达中不失本真。白的诗魂早已超越江州的山水,成为每个追光者心中的灯塔。真正的强大,不是永不跌倒,而是跌倒后仍能含泪唱出人间的悲欢。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