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9月09日
第A006版:书香荆州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以笔为渠,引精神之流铸丰碑

——简评陆剑报告文学《水官的故事》

  □ 李文芳

  “一部中国文明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治水史。”洪湖作家陆剑报告文学《水官的故事》开篇之言如洪钟大吕,将蒋志刚这位孝昌水官的故事,置于大禹导洪、李仪祉兴水的历史长河之中。

  这不仅是故事的起点,更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叙事视角:陆剑敏锐地捕捉到,蒋志刚的平凡与崇高,正是中华治水精神在当代基层的鲜活注脚,他以报告文学特有的纪实力量与文学温度,为我们雕刻了一座由清水与热血铸就的时代丰碑。

  水,在陆剑笔下被赋予了多重象征意义。它既是蒋志刚使命的起点,也是其精神的归宿。从雨夜降生的奇妙缘分,到少年立志的治水宏愿;从26米深井的生死考验,到抗洪抢险的血肉长城,水成为贯穿主人公一生的精神线索。作者巧妙运用水的意象,将“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行业精神具象化,使抽象的价值理念变得可感可知。

  在叙事艺术上,陆剑展现了报告文学大家的风范。他精心设计的“十三乐章”式结构,如“雨夜降生”的生命序曲,“少年梦想”的青春咏叹,“愧对家庭”的深沉慢板,既独立成章又相互呼应,共同谱写出蒋志刚的精神交响曲。这种主题集束式的叙事策略,既保持了各篇章的独立性,又形成了情感的递进与升华。

  细节描写是陆剑作品的灵魂所在。婴儿遇水则安的生理反应,抢险间隙的苦涩野桃,母亲临终的殷切呼唤……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细节,在作者笔下都成为折射人格光辉的多棱镜。特别是对蒋志刚“抠”与“刚”的性格刻画,通过出差吃快餐、拒贿斥亲等典型场景的白描,一个廉洁奉公的基层干部形象跃然纸上。这种白描与特写结合、细节支撑大义的写法,是陆剑报告文学功力的鲜明体现。

  陆剑的深刻之处,在于他拒绝塑造完美无缺的英雄。他直面主人公的内心矛盾:面对高薪诱惑时的犹豫,未能为母送终的愧疚,这些“不完美”的真实刻画,非但没有削弱人物的感染力,反而因其真实的人性底色,让蒋志刚的奉献精神更具震撼力。这种不回避矛盾、不粉饰现实的创作态度,体现了报告文学应有的思想深度。

  作品还展现了宏阔的时代视野。陆剑巧妙地将蒋志刚的个人命运置于孝昌发展、水利改革的历史背景中,通过澴河治理、太子米基地建设等具体工程的描述,折射出中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进程。这种个人叙事与国家叙事的有机融合,赋予了作品厚重的历史质感。

  当蒋志刚的故事被搬上银幕,我们更应珍视陆剑文字的原生力量。他用报告文学特有的纪实笔法,不仅记录了事迹,更雕刻了精神;不仅讲述了故事,更传承了价值。这种将新闻真实与文学审美完美结合的能力,正是优秀报告文学的魅力所在。

  陆剑以笔为渠,引蒋志刚精神的清泉,灌溉了读者的心田。这份报告文学的价值,不仅在于铭记了一位楷模,更在于它示范了如何用饱含敬畏与深情的笔,去书写大地上那些默默耕耘、负重前行的脊梁,让他们的故事如清水长流,永不枯竭,永远映照着一个民族砥砺前行的精神图谱。它启示我们,报告文学的创作,既是记录,也是雕刻——雕刻时代精神,雕刻民族记忆,雕刻那些值得被永远仰望的星空。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