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9月25日
第A007版:书香荆州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怀念楚地的现实况味

——赏析袁磊的诗《往南去》

  □ 李汉超

  屈原,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楚辞之祖”,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楚地因屈原现世而文脉悠远,文风浩荡,也因屈原沉江而感伤满怀,嗟叹不已。苏轼有诗云:“楚地阔无边,苍茫万顷连。”楚国已经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也让历代的文人骚客驻足伤怀,更使荆楚儿女对这片多情而温润的土地充满眷念。青年诗人袁磊生于斯、长于斯,创作诗歌《往南去》,感怀屈原的流亡之路,将历史与现实融合起来,抒写自己对楚地的怀念之情,表达身处楚地的人生况味——

  “往南去,便是古楚流亡路在现世的延伸? /从流域上看,自郢城至武汉南刚好顺长江/经沙市到沔阳,跨过古夏水/那么我在江夏立业算是重走流亡路,还是走在/流亡的延长线上? 但这古楚的流亡地已筑/高楼和中南五省的中心,我却怀念楚地/如屈子对败君的专一。而遵两水流亡/放在当下,正是一条旅游线,适合笔会、采风/泛舟于水上,叹民生兴旺/往南去,大泽隐于群山兮……/按照屈子流亡逻辑,这武汉的后花园向鄂南丘陵/过渡,断了水路,是不是断了现世流亡路? /此地甚好,适合修身、写诗,怀抱语词/谢世。沉湖”。

  袁磊,1990年生于湖北荆州。系湖北省委宣传部“七个一百”文学人才,武汉作协第九、十届签约作家。曾参加中国诗歌2013“新发现”诗歌夏令营、第四届人民文学新浪潮诗会等。

  全诗14行,没有分节,诗人为了表达幽远绵长的情感,大多选用散文化的长句式,再加上又与楚风楚韵相联结,其感情基调沉郁顿挫,所以读者读起来并不轻松。诗是需要反复读的,仔细揣磨、反复咀嚼才会品出味道。“往南去”是诗歌的题目,也是诗人的生存去向,更是诗人的情感指向。大诗人屈原辅佐楚怀王后期,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诗人身处江夏,想起屈原,内心涌起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伤感情绪。那么,往南去是一条怎样的路呢?

  其一、往南去是一条流亡之路。首行“往南去,便是古楚流亡路在现世的延伸?”将历史与当下相勾连,并以疑问开启下文、吸引读者。这个去向,正是当时屈原流亡的方向,是否“延伸”,诗人产生惶惑,不敢轻易断定。接下来“从流域上看……”简要回顾了屈原被流放的路线,这也正好是诗人安身立命的路线,两者的吻合就有“重走”的意味。所以,诗人自然发问:“那么我在江夏立业算是重走流亡路,还是走在/流亡的延长线上?”这种选择性疑问,郁结在诗人心里,诗人说出来,还请读者结合实际加以判断。

  其二,往南去是一条旅游之路。历史已经照进现实,一个“但”一转,现实不是重复历史,“这古楚的流亡地已筑/高楼和中南五省的中心”,尽管这里崛起一座现代大都市,诗人却对楚地一往情深,“如屈子对败君的专一”,故国难舍、故土难离啊。可是,沿着长江和夏水的“流亡”路线,如今,“正是一条旅游线,适合笔会、采风/泛舟于水上,叹民生兴旺”。现实变化太大,历史不能复制,但诗人仿佛还是眷念着楚地故土,并不愿游山玩水、附庸风雅。

  其三、往南去是一条修身之路。“往南去,大泽隐于群山兮……”呼应楚辞风韵,意思是说,这里湖水荡漾,群山环抱,是“武汉的后花园向鄂南丘陵”过渡地带。诗人看到“断了水路”,却问自己这“是不是断了现世流亡路?”屈原已成历史,流亡皆是过往,“此地甚好,适合修身、写诗,怀抱语词/谢世。沉湖”,其用语简洁有力,内涵丰富深远。这是一块风水宝地,诗人将在这里读书写诗、休养生息,沉醉在诗歌的世界里,终其一生,哪怕像屈原那样“沉湖”,也无怨无悔、在所不辞。诗人热爱诗歌,尊崇屈原,不改初衷,值得称赞。

  在这首诗里,诗人的内心郁结着难以释怀的苦涩与苍凉,历史的荒诞不复存在,现实的荒诞就在眼前,但诗人袁磊热爱着并追求着……诗人决不是当年的屈原,但此情此境似乎极其相似,当年屈原的心路历程,诗人仿佛愿意经历一次。屈原是一个充满历史沧桑与现实召唤的艺术典型,唤醒了一代代人的文化记忆,也激发了无数诗人心灵的共鸣。

  袁磊正值青春年华,对未来充满质疑,对自我充满自信,以内心的强大动力抵御着世俗和外界的挤压与消解。而著名诗评家刘波认为,“袁磊的自信中也深藏着困惑,不管他如何挑战自己,抵抗也是有限度的”,他暂时难以摆脱现实的困境,特别是心灵的阴霾。诗人袁磊在《顺应》一诗里写道,“那么我也是不是应该顺了潮流,不关心来处和去处/委身尘土,以小人物的姿态着迷生死/尽力去爱”。充满爱,是诗人的力量所在,也是他前行的动力源泉。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