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祝平
校园餐食不仅关乎师生健康,更是衡量教育温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尺。沙市区教育局聚焦“群众满意”目标,以“数字食堂”建设为改革抓手,强化全程监督管理,不断提升“校园餐”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水平。
聚焦“智慧监管”赋能食堂运营
沙市区以数据为核心,对食堂管理全流程进行数字化重塑,构建起“源头可溯、过程可控、费用可查、责任可究”的智慧监管闭环。
在食材管控上,该区实施大宗食材集采集配,建立供应商机制,所有食材“统一编码”,各环节数据实时上传,形成不可篡改的电子溯源链条。家长扫码即可查询食材“身份信息”,真正实现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透明化监管。今年以来,全区学校食堂食材溯源信息公示率已达100%,从源头上筑牢了食品安全防线。
此外,该区在食堂后厨广泛部署AI识别摄像头,24小时抓拍违规行为,实现预警实时推送。截至目前,AI系统日均抓拍违规行为同比下降30%,实现“人防+技防”的统一,有效降低了食品安全风险。
全区学校食堂全面普及人脸识别支付系统,提升了就餐效率,消费数据为按需备餐和核算教师餐补提供了客观依据,食材浪费率降低5%,有效控制了运营成本。
聚焦“多元共治”增进家校互信
公开是最好的“防腐剂”,参与是最强的“信任剂”。沙市区积极构建学校主体责任、家委会参与监督、数字化全程公开的“多元共治”新格局。
“膳食家长监督委员会”履职常态化、实质化。各校均建立了由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等多方组成的膳食家长监督委员会。委员会常态化参与食材验收、价格监督、菜单评议、财务核查等关键环节,真正成为食堂管理的“常设监理方”。今年来,共收集家长建议40余条,采纳率达100%。
“家长开放日”体验沉浸化、互动化。定期举办“食堂开放日”,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大规模邀请家长代表走进校园活动,实地参观食堂环境卫生,现场监督食材验收流程,零距离观看后厨加工操作,并与孩子一同用餐,亲身体验餐食口味并座谈反馈。这种“眼见为实”的沉浸式体验,变家长“被动知情”为“主动参与”。
“互联网+明厨亮灶”监督实时化、远程化。将食堂后厨监控直播画面同步链接至餐厅显示屏。家长可随时随地通过手机鄂食安平台查看食堂实况。开放线上评价与反馈渠道,学生可以对每日餐食进行评分留言。构建“线下体验+线上巡查”的立体化监督网络,倒逼食堂管理持续改进。
聚焦“营养健康”呵护学生成长
沙市区立足于学生健康成长,推动食堂从“饱腹型”向“营养型”转变,让每一餐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赋能。
“数据分析”指导科学配餐与精准改良。依托数字食堂管理系统,定期分析学生的消费数据,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营养需求,通过专业的营养分析模型量身定制个性化菜单,确保膳食均衡、营养全面。例如,针对学生维生素摄入可能不足的问题,深色蔬菜和水果供应比例增加15%,膳食均衡性显著提升。
“需求导向”优化菜品结构与质量。建立“菜品淘汰与创新机制”,广泛收集师生对菜品口味、食材新鲜度、营养搭配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实时反馈的数据,及时调整菜品的烹饪方式、食材选择和营养搭配,满足师生不断变化的饮食需求。今年淘汰低满意度菜品35个,引入新菜式55个。
“食育文化”融入日常教学与行为养成。将食堂作为生动的劳动教育和健康教育实践场。通过宣传栏、电子屏公示可视化的营养配比图,开展“光盘行动”,推行“安静就餐”、“餐后自理”等文明礼仪,健康饮食观念和节俭美德逐渐养成,实现“食育”与“德育”有机结合。
沙市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数字食堂”建设,把学校食堂打造成为沙市教育一张闪亮的“金名片”,全力守护好校园里的每一份“美好食光”,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沙市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最坚实的后勤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