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和璐瑶
村集体“钱袋子”能否管牢,乡村振兴“资金流”能否用好,关系到村集体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公安县聚焦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乡村工程建设领域,以智慧化监管为手段,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为集体资产装上“安全锁”。
智慧平台:让集体“三资”晒在阳光下
在毛家港镇塘咀村,村“三资”平台管理人员余红正坐在电脑前整理账目明细单。“以前村里的账目、资产和资源情况等,全靠村干部在本子上记着,或是口口相传。现在打开‘三资’智慧服务平台,都看得一目了然。”得益于“三资”管理改革,余红从繁琐的工作中抽出身来,得以有更多时间去解决村民的急难愁盼问题。
据了解,公安县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聚焦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农村“三资”问题,研发农村“三资”智慧服务平台“以图管村”的“3+N”数据库,精准记录行政村的土地、资产、资金三类核心信息,和土地利用、土地流转、劳动力需求等扩展信息。截至目前,已发布农事服务信息153820条,1.5万名闲置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同时将“三资”合同签订纳入平台管理,实现合同变动、备案、审核、登记全过程闭环监管。目前,平台已推送“三资”预警信息388条,推动问题整改到位274个,对10名套取、挪用村集体资金、国家项目资金的村干部进行了纪律处分。
据了解,公安县依托“三资”智慧服务平台,坚持“三资”信息一网可知、运营一网可管,推动村集体经济组织面向市场开展资源租赁、劳务协调等居间服务。通过“平台明价、合同备案、收益公示”的全流程监管,确保了集体收益一分不少地进账。数据显示,2024年全县村集体通过规范“三资”运营,新增收入超2234万元,38个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元。曾经的“糊涂账”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清晰透明的账目和不断壮大的村集体经济。
全周期监管:让资金使用全程可追溯
孟家溪镇黄金堤村,高标准农田里的优质水稻长势喜人。这项去年9月开工、年底竣工的高标准农田改造工程,项目公示牌依旧挂在显眼位置,上面标注着资金额度、施工单位、监督电话等信息。“每个项目从立项到结算,都要经过前期评审关、中期督查关、后期审计关,项目资金去向明明白白。”项目建设负责人介绍。
为规范合理使用乡村振兴项目资金,公安县建立一套高效的项目投资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通过“村民代表监督+第三方审计”双重机制,让土地整理项目从闲置土地勘测到引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每一步都有详细的台账记录,资金使用全程可追溯。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罗顺介绍:“目前,我们以省厅高标项目‘回头看’专项整治为着力点,对2011年以来113个项目、292个标段进行全面摸排,已对黄山头镇3个村9000亩整体丧失功能农田和32个泵站、机井不通电问题完成整改。同时对556个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经营性资产进行全面大清查,将项目资产纳入农村‘三资’管理,摸清扶贫衔接资金产业项目运维现状,真正实现项目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