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9月25日
第A007版:书香荆州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寻读

  □ 陈白云

  作家冯骥才曾说:“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就像散文,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就成了小说,一个人给大地弹射到月亮里那是诗歌。”其实,写作到了一定阶段,看一段话,就能够鉴别哪些文章优、哪些文章劣,哪些是好书,哪些书不值得浪费时间去读。这是一个读书人的判断力和鉴赏力。

  我从小就爱读书,似乎天生对文字敏感。读小学三年级时,常常去同学家串门。到了他家里,一起玩耍后,微笑着,不声不响,直盯着墙壁上的黑白报纸。那些报纸,好像只有村干部和老师家里才有,贴在墙上,俨然一种身份象征。而有的同学家里,挂着日历,每一页的上面是“宜忌”,下面还有生活小常识。我也会看得津津有味,直到翻至最后一页。

  读有字之书,真好。

  看着看着,身子会蹲下,因为靠墙底的一些版面,因为梅雨季节,铅字潮湿一片。新报纸成为旧报纸,不要一年时间,穿堂风会让它们泛起黄色。而于我,是时间的痕迹,是一块糖,是整个世界。

  慢慢读完一面墙,好像喝了一碗热气腾腾的红糖水,身心畅快。

  读无字之书,也好。

  小时候乡村的夜晚,总与月亮有关。灭了煤油灯,屋内漆黑一片,我经常在窗边扎马步,后来学会了在黑暗中望月。月亮是夜晚唯一的自然光亮。月光如水,泻在我眼前的所有事物中,月亮睁大眼睛,俯视田野,似一只擦亮的银盘。望着“月亮书”,我遥想着天上宫阙,嫦娥玉兔,桂花树与桂花酒……我就这样慢慢沉入梦乡。

  也喜欢下雨的日子,欣赏这本清凉之书。

  一秒之内,雨水顺着瓦片流下来,形成珠帘,这是一个排比句。我常常站在屋檐下看雨帘,看得痴了,会情不自禁念出一首唐诗。老母鸡带着一群小鸡躲到屋檐下避雨,叽叽喳喳,窃窃私语。小雨,中雨,大雨,暴雨,阵雨,雷阵雨,“老屋雨景图”常随雨的变化而变化。

  更喜欢小屋一夜听春雨。瓦是雨的钢琴,雨簌簌,雨沙沙,滴滴嗒嗒,噼噼啪啪……雨势缓,琴声就委婉轻柔,像舒伯特的小夜曲;雨势急,琴声就慷慨激越,如万马奔腾。这样的夜晚,似听书,不厌倦。

  慢慢地,同学都知道我喜欢“读字”“听书”。有人告诉我,谁家有小人书,可以借来读。但听了那些陌生的名字,顿时望而却步。不认识人家。

  好不容易,得知一位五年级学生手里有小人书,我也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勇气和胆量,来到教室门口央求人家,一番诚恳保证,一定完璧归赵……终于,对方相信了我,小心翼翼地拿出小人书交给我。抱着书,我如获至宝,飞奔回家,放进木匣子。到了夜深人静,我才打开手电筒,在被窝里一页一页、逐字逐句地细看。

  看完小人书,已是夜半时分。抱于怀间,睡去。天亮,它就不属于我了。

  还有一种意外惊喜,是从鞭炮中来。很多炮仗用度弃书本卷成,一声巨响,碎片纷飞。碎纸片里,有“断句”,也有词语,这种猜谜语式的阅读,似游大江大河,一波一波的潮水涌过来,颇有意味。

  当然,也有大发现,遇到大纸张。捡来,展开,扯平,慢慢欣赏。有时候是几种水果摆放在桌子上,让人垂涎欲滴;有时候是一名练武的人,演示他刚劲有力的招式……偶尔会读到一段故事,或是开头,或是结尾,但有一些成语至今还记得:入木三分,厚德载物,高山流水……它们,像秋天的风,凉爽宜人,总吹不够。

  每逢暑假,我会以一种看似亲近实则有目的性的方式“走亲戚”,总有或多或少的收获。特别有趣的一次,是在大伯家上厕所,发现一本十分破旧、无封面、竖排的繁体字书,它躺在一个布满灰尘的纸盒里。我蹲在厕所研究了半天,逐字辨认,才艰难地读完几页,写的是百里奚从牧者成为国之重臣的故事。我上完厕所,对大伯谎称“肚子疼”,揣着它风一样跑回家。后来才发现,这是《东周列国志》其中一册。我不知道以种田为生的大伯为什么会有这本书? 这本书告诉我,有的人可能终生寂寂无闻但终生积极向上,“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并激励自己坚持不懈地向“金子”修炼。

  还有一次寒假,我在四爷家玩,他晚上要到亲戚家磨面,顺带了我。他们忙活时,我在主人家四处寻望,希望能找到一本好看的书。不一会,我发现了一本连环画《霍元甲》。一时半会看不完,怎么办? 偷。悄悄装进棉袄内兜。第二天早上,我跟四爷说,昨晚有东西掉别人家了。再悄悄把书放主人家窗台上,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也会有几天才还的时候,是因为发现了特别喜欢的书,要一篇篇抄下来。煤油灯,添了一次又一次油。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一直未被发现过。

  一路“读”来,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好像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记。

  慢慢地,条件好了,去镇里读初中,图书室里的书似面包,我如饥似渴地读,三年做了十几本笔记。很多时候,我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电池特不经用。每个月的十五十六,是月亮最亮的时候,我就趁值日老师离开后,手捧着书坐在乒乓球台上借着月光看。有一次被校长发现,他问了我的基本情况,没有批评我,而是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爱读书是好事,别看得太晚,可不要把眼睛看坏了。”

  第二天,班主任在课堂上表扬我,说我是“凿壁借光”“囊萤映雪”。我的脸上火辣辣,心里那个高兴啊。特别是在秋月下,清风吹,几声蟋蟀鸣,读书成为一种享受。在我的记忆里,挥之不去。

  后来,我将读书的种子四处播撒,进图书馆、游书摊、网上邮购……每当拿到新书的一刹那,仿佛是时光滋养的树枝,开出美丽的花来。

  因为书,打开了我探索世界的窗口,丰富了我的内在,生出了一些道理……读书关乎血脉,关乎底气,关乎精神,怎不值得终生读下去?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