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10月10日
第A006版:理论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与弘扬路径

  □ 彭春兰

  2025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历史的烽烟已然散去,但精神的丰碑永世长存。伟大抗战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淬炼出的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在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对于凝聚磅礴力量、战胜风险挑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烛照未来,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

  伟大抗战精神是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精神动力。伟大抗战精神不仅在抗日战争时期促进了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更是新时代激励中国人民踏上第二个百年历史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从14年浴血奋战到新时代攻坚克难,从民族救亡图存到国家复兴崛起,伟大抗战精神始终是激励中国人民奋勇前行的强大动力。抗战精神绝非尘封的记忆,而是奔腾不息的精神江河,持续滋养着新时代的中国,展现出愈发璀璨的时代光芒。

  伟大抗战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升华。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长期互动交融形成的命运共同体。近代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国家分裂和民族涣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尽管屡遭失败,但它们构筑了中华民族觉醒的一道道阶梯,抗日战争则使中华民族的觉醒产生了质的飞跃。在民族危亡时刻“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伟大抗战精神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激发了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怀。

  伟大抗战精神是培育新时代好干部的生动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的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纵深推进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干部教育培训之中。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是培根铸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内在要求。

  精神内核,伟大抗战精神的内涵意蕴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爱国情怀是伟大抗战精神的灵魂。民族危亡的客观形势催化了传统家国观念的现代转型。这一爱国主义情怀,在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以民族整体利益为核心的价值共识。从知识分子到工农大众,从国内同胞到海外侨胞,无数人毁家纾难、捐躯报国,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紧密相连。当民族面临存亡绝续的关头,“抗日救亡”成为响彻中华大地的时代最强音。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观。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在空前惨烈的抗日战争中,众多官兵、青年学生和社会各界民众挺身而出,为抵抗日本侵略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抗日革命根据地民众与敌寇展开生死存亡的斗争,在抗日战争中体现出来的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激励着中华儿女赴汤蹈火,殊死奋战,为救亡图存进行可歌可泣、英勇卓绝的斗争。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抗日战场先后涌现出了以左权、杨靖宇、彭雪枫、张自忠、“狼牙山五壮士”等为代表的民族英雄。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以血肉之躯筑起保卫民族尊严的长城,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这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民族气节,是中华民族赖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脊梁。

  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誓死抗敌,展现了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必胜的坚定信念。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科学预见了中国抗日战争需历经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大阶段,极大地坚定了中国人民的抗日信心。在长达14年的艰苦抗战中,中国人民始终怀有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心,最终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

  薪火相传,伟大抗战精神的弘扬路径

  深化研究阐释,筑牢理论根基。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抵御外侮的伟大篇章,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要持续加强对抗战史的系统研究,深入挖掘抗战精神的形成机理、历史作用和当代意义。组织专家学者撰写高质量的理论文章和通俗读物,准确、深刻、生动地解读抗战精神,批驳历史虚无主义,澄清模糊认识,为弘扬抗战精神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

  创新传播载体,拓展宣传阵地。适应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规律,综合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精心策划选题,创作生产一批如纪录片、影视剧、动漫、短视频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建好用好抗战类纪念馆、遗址等红色资源,运用VR/AR等新技术增强展示效果,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传播矩阵,使抗战精神的传播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和覆盖面。

  强化教育引导,融入干部教育全过程。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需要我们创新方式方法,拓展实践路径,使其真正融入血脉、植入灵魂、见诸行动。把抗战精神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纳入干部教育体系之中。针对各类干部的特点,创新教学方式,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同时组织参观纪念馆、博物馆,走访抗战老兵,开展主题党日、集中学习等活动,让广大干部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历史、感悟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作者单位:洪湖市委党校)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