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丹
在抗战岁月里,他们没有钢枪火炮,没有显赫身份,只是田间耕作的农夫、街头叫卖的小贩、深闺织布的妇人、学堂读书的少年。在日军铁蹄的践踏下,他们是战争机器面前最渺小的存在,却用最朴素的坚守,诠释了“不肯做奴隶”的尊严觉醒,让抗日战争成为一场全民参与的尊严保卫战。
人民的觉醒,始于对“家园”最本能的守护。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无数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在黑龙江省汤原县,一位名叫赵尚志的青年目睹日军烧毁村庄、掠夺粮食,他召集了20多名村民,拿着锄头、铁锹组成了抗日游击队。这支“农民军”没有统一的军装,没有充足的弹药,常常要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山林里啃冻土豆、睡雪窝。有一次,游击队被日军围困在一座山神庙里,弹尽粮绝之际,一位60多岁的老农冒着生命危险,从山后悬崖爬上来,带来了半袋炒面和十几颗自制的土炸弹。他说:“俺没啥本事,就知道这地是俺们的根,俺们不能让外人占了去。”正是这种对家园的执念,让无数像老农这样的“弱者”站了出来。他们或许不懂“民族大义”的宏大叙事,却清楚地知道,失去了家园,就成了无依无靠的奴隶,而守护家园,就是守护自己作为人的最后尊严。
人民的觉醒,体现在对“文化”最坚定的捍卫。抗日战争不仅是军事上的对抗,更是文化上的较量。日军在占领区推行“奴化教育”,禁止学生学习中国历史、语文,强迫他们学习日语,妄图从精神上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认同。在北平,朱自清拒绝在日军控制的学校任教,宁愿靠卖字画、典当衣物维持生计。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辈书生,手无寸铁,唯一能守的,便是心中的道义与文化的根。若连这点都丢了,便真成了亡国奴。”不仅是文人学者,普通民众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文化尊严。在苏州,一位绣娘冒着风险,在绣品中偷偷绣上“还我河山”的字样,通过商船运往各地;在西安,一群说书艺人将抗日故事编成评书,在街头巷尾演唱,唤醒民众的斗志。这些“弱者”或许没有能力在战场上杀敌,却用自己的专业和坚守,守护着民族文化的血脉,让“不肯做奴隶”的信念,在文字、针线、唱腔中代代相传。
人民的觉醒,最终汇聚成“全民抗战”的磅礴力量。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上海街头的人力车夫们自发组成了运输队,冒着炮火将弹药和粮食运往前线。他们中的很多人,昨天还在为几毛钱的车费奔波,今天却愿意用生命守护这座城市。有一位名叫王阿福的车夫,在运输途中被日军的炮弹炸伤了腿,却坚持着将物资送到目的地,他说:“俺拉了一辈子车,知道啥是‘抬头做人’,要是当了奴隶,俺们子子孙孙都抬不起头。”在敌后战场,村民们组成了“担架队”“情报网”,为八路军、新四军提供支持。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将“个人尊严”与“民族存亡”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日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据史料记载,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有超过2000万普通民众参与到支前工作中,他们用锄头、扁担、针线,甚至生命,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尊严长城”。
今天,当我们回望那段岁月,不仅要铭记英雄的壮举,更要铭记那些普通人民的坚守。因为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尊严,不仅是靠少数英雄撑起的,也是靠每个普通人的觉醒和坚守。只要每个中国人都能守护好心中“不肯做奴隶”的信念,中华民族就永远不会被打败,永远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屹立不倒。
(作者单位:公安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