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仲鹏
2025年,沙岗红军街入围湖北省“三大精神”百大红色地标之一,江陵县沙岗镇以此为契机,充分结合红色小镇特色,持续开展“不忘峥嵘岁月 再写红色沙岗”主题实践活动,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激活乡村振兴活力,全力打造湘鄂西红色小镇。
筑牢“红色根基”实现从被动看守到主动治理的保护强化
强化组织嵌入,构建责任闭环。积极整合红色文化“寻宝队”志愿者与红军街党员服务岗力量,建立“日常巡查—问题反馈—快速处置”联动机制,形成红色资源摸排、抢救、保护、管理一体化工作合力。针对37处珍贵的革命旧址、旧居,创新推行“文物长”制,由党员干部对国家级文保单位实行“一砖一瓦”专人包保,实现了从宏观管理到微观守护的无缝衔接,形成了“党组织牵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立体化保护网络,将保护责任压实到“最后一米”。
优化研防举措,夯实传承基础。紧密对接省市县老促会、荆楚文化研究会、长江大学等学术机构,对湘鄂西早期革命史等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严谨的实证研究,确保红色根脉的权威性和学术性。同时,开展“抢救性”口述史采集,走访当地老人、革命后代20余名,收集珍贵资料39份;累计投入超3000万元,系统完成了红军街仿古道路维修、文物点产权收储、国保建筑本体修缮、消防及安防系统工程等,构建起“人防+物防+技防”一体化联防体系,为红色遗产构筑了坚实的安全屏障。
活化非遗资源,延展文化维度。沙岗镇联合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成立了“红色非遗工作室”,由12名党员技术骨干牵头,系统挖掘、复原了行军背篓编织、红色拓印等7类与革命岁月密切相关的传统手工艺,为红色精神赋予可触可感的物质载体。同时,通过举办非遗年俗游园会等活动,形成了“支部搭台、非遗唱戏、群众受益”的“沙岗模式”,推动红色文化从“文物”到“活物”的创造性转化。
创新“红色传承”实现从单向灌输到双向奔赴的价值活化
打造沉浸式党性教育品牌。依托红军街党性教育基地,沙岗镇成功打造了“不忘峥嵘岁月 再写红色沙岗”的党建品牌,精心设计了“六个一”红色教育套餐(走一段革命路、看一部老电影、吃一顿红军饭、听一堂情景课、讲一段红军故事、写一篇心得文)。这种“体验式”“情景式”的教学模式,让党性教育的过程成为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和情感共鸣。年接待周边县市主题党日活动超百场、覆盖3000余人次。
构建全年龄段红色教育链条。沙岗镇组织沙岗中学、沙岗小学培养“红领巾”讲解员,利用节假日为游客讲述红色故事,推动“红色文化进课堂”“暑期爱心学堂”,邀请“五老”、退役军人、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开设历史讲堂、手工技艺等特色课程,在青少年心中深植红色种子。面向社会大众,优化9.3公里红色研学研游线路,串联湘鄂西早期革命烈士陵园、贺彪纪念馆、陈香波纪念馆等9个景点,延伸2条附线,实现红色教育的“并联效应”。
创新红色文化现代表达形式。以中央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工作为契机,积极争取资金近500万元,深刻解构鄂西特委地下斗争、红二军诞生、120师番号改编等红色文化要素。线上制作红色视频短剧,线下排练“年关暴动震荆楚”“红旗漫卷湘鄂西”等红色舞台剧。特别是结合“非遗+红色拓片”等特色手工实践开展思政课堂,让参与者在动手体验中感悟革命精神,相关活动获《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实现了红色教育的“破圈”传播。
催生“红色经济”实现从资源存量到发展增能的效益转化
盘活存量,优化业态,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以盘活列宁学校等标志性红色存量资产为突破口,全方位营造沉浸式红色历史氛围。在此基础上,为“药膳卤甲鱼”“沙岗豆瓣酱”等本土特产注入红色故事,引导开发红色药膳体验餐馆、养生茶饮等新业态,累计培育衍生出“沙岗红色药膳”“郢城风豆瓣酱”等12个特色品牌,努力实现“红色遗址活化+特色品牌驱动”的文旅融合新模式。
拓展场景,促进消费,精准引导市场流量。推动文艺创作与红色旅游深度融合,为特色门店书写“红色春联”,将红色文化与荆楚韵味有机结合,实现了文化引流与消费带动双提升。依托“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等活动,引入AI红军换装等数字体验设备,设置多语种导览二维码,打造“可阅读的湘鄂西”,满足了“Z世代”游客的体验需求,拓展了红色旅游的边界。
服务民生,彰显温度,实现发展成果共享。联合省市县三级中医医院结成医联体单位,积极推广红色药膳食疗理念。累计在红军街等地定期开展公益义诊12次,为700余名慢性病患者提供健康指导,《湖北省荆州市中医医院携手江陵县中医医院和沙岗镇卫生院两家医联体单位,走进沙岗镇红军街开展义诊活动》被人民日报2月15日第四版图片刊发。让沙岗镇广大群众真切感受到了发展的“温度”,提升了群众对本土文化的重新认知,也使红色文旅的内涵更丰富、吸引力更强。
(王仲鹏:江陵县沙岗镇党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