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小燕 袁田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革命烈士的家书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应该编辑成册,发给广大党员、干部,大家都经常读一读、想一想”。“红色书信”既有作为物质资源的史料价值,更具有精神层面的教育意义,蕴含着党的作风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基因密码。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的今天,可以从内容、方法、载体三个维度探寻红色书信赋能作风建设的创新路径。
内容创新:立足作风建设,挖掘“源头活水”
红色书信中关于理想信念、群众路线、廉洁自律的内容元素,让人得以窥见中国共产党何以在百年风雨中始终保持先进性与纯洁性,为作风建设注入了小切口、易共情的“源头活水”。
理想信念是根植于红色书信中的精神坐标。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思想作风建设是作风建设的灵魂。红色书信鲜明的共产主义底色,昭示着“信仰高于生命”的宣言,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的精神灯塔。1937年,朱德在写给妻子陈玉珍的家书中坦言:“我虽老已五十二岁,身体尚健,为国为民族求生存,决心抛弃一切,一心杀敌。”寥寥数语,却超越了个体情感,展现了共产党人将个人命运与民族解放紧密结合的宏大格局。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屠杀共产党人的白色恐怖笼罩洪湖,中共鄂中特委委员熊传藻却在信中用“革命前途很光明,努力奋斗不顾身。共产主义是真理,出国留学岂能听。”一诗谢绝叔父送其出国留学避难的好意,在国民党将他押赴刑场时,他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洪湖革命胜利万岁!”战火纷飞的年代,一封封书信承载着最纯粹的信仰,构建起共产党人精神世界的坐标系。
群众路线是蕴含在红色书信中的情感密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红色书信中被反复映射的价值立场。这些信件以朴素的文字,揭示了党与人民血脉相连的内在逻辑。1958年,刘少奇在给侄孙女刘维孔的信中写道,“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坚定地同大多数劳动群众站在一起,一时一刻也不要脱离群众”,字里行间将“为人民服务”转化为具体的工作方法。受刘少奇“向下扎根”工作导向的影响,刘维孔选择投身基层建设,从农民身上学到了许多高贵的品质,和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真正的群众路线不是口号式的承诺,而是体现在“脚步向下”“眼睛向下”的具体实践中。
廉洁自律是贯穿于红色书信中的纪律基因。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建设始终与纪律建设同频共振。红色书信中关于廉洁自律的论述,既包括显性的制度约束,更包含隐性的道德自律。1962年,陈毅和妻子张茜在给胞兄陈孟熙的信中直言:“要想办法,自力更生节约,千万千万告诫家中人等。”这种对权力边界的自觉和对特权思想的警惕,正是作风建设的具体体现。1995年,秦光远在给弟弟秦遵礼的信中拒绝家中免交提成,不搞特殊化,强调“要群众做到的,党员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群众不能做的事,党员自己首先不做。”信中通过“公与私”的鲜明对比,于小事小节中见党性,见原则,更见人格,折射出共产党人“修身齐家”的治理智慧。
方法创新:融入党员教育,实现“精神铸魂”
党员教育培训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风建设的有力抓手。红色书信作为鲜活的教育资源,如何才能在党政干部培训课堂里“站住脚”,在广大党员中“火出圈”? 关键是教育内容的结构化嵌入,重点在教育方法的多元化创新,推动作风教育从知识传授向行为引领升华,实现“精神铸魂”。
教育内容的结构化嵌入。在内容创新的基础上,打造红色书信“三维融入”模式。基础课程设置《红色书信精读》模块,专题培训开发“书信中的作风建设”案例库,实践教学开展“重走书信路”体验活动。在课程中,通过角色扮演、情景体验等形式还原红色书信中的历史场景,再现烽火年代的抉择瞬间,使作风教育具象化、情境化。
教育方法的多元化创新。融合现代教育理念,立足“知、情、意、行”相统一,创设“四位一体”教学法。如,通过互动式研讨解析焦裕禄书信的内容,探究作风建设的内在逻辑;情景模拟还原焦裕禄治沙期间的工作书信往来,体会务实作风的实践要求;案例对比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党员干部的廉政书信,把握作风建设的演进规律;实践延伸可组织“续写新时代优良作风承诺书”活动。
这种纵向贯通的内容设计和“学习—研讨—转化”的教育培训机制,可以实现历史传统与现实行动的有机衔接,使作风教育更有温度、更有力度。
载体创新:利用现代科技,进行“史料活化”
现代科技为红色书信的保存、研究与传播提供了全新选择。通过数字化、场景化与智能化技术手段,推动红色书信从静态文本向动态资源的转化,在保护传承中实现历史记忆的当代重构,为作风建设提供创新载体。
数字化建档与资源整合。运用高精度扫描、人工智能修复、OCR识别等技术,对书信的物质细节进行复刻,修补破损的褶皱纹理,提取手写文字的语义信息,建立可溯源的数字档案库。让延安窑洞里的家书与雪山草地的绝笔信跨越时空,通过手机扫码即可感知历史的温度。在此基础上,构建跨地域、跨机构的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分布于博物馆、档案馆、革命遗址、烈士故居、书信陈列馆等地的红色书信资源,建立联动数据库。这一过程能有效解决纸质资料易损毁、难共享的痛点,通过技术赋能实现红色书信的全景式呈现。
场景化叙事与沉浸体验。场景化传播具有强大的连接力、体验力和服务力,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突破传统文本的平面化局限,打造具象化的场景空间。受众步入董必武故居,可以看到董老正伏案写作,劝诫堂侄董良焱“做行政工作并不是做官”的话语萦绕耳旁。这种场景化的叙事形式既能体现其历史本真性,又能将抽象的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视听符号,使作风教育从理论灌输转向行动自觉,让受众在“润物细无声”的共情体验中接受信仰的洗礼。
智能化交互与精准传播。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与大数据分析技术,为作风建设提供支撑。一是以红色书信文本为蓝本,建立“作风关键词云图”,可视化呈现“纪律”“廉洁”“奉献”等高频词汇的时空分布;二是通过情感计算技术分析受众“画像”,基于受众的性别、年龄、爱好、行为习惯、知识背景等差异,动态调整作风教育的内容与呈现方式,进而实现价值引领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传播升级。
从泛黄的信笺到数字化的档案,红色书信作为历史文本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过去,更在于启示当下、指引未来。面对新时代“四大考验”“四种危险”,红色书信中关于作风建设的基因密码提供了镜鉴。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当下,就需要挖掘传承红色书信中优良作风的基因密码,赋能作风建设,以时代新风促进伟大事业。
(刘小燕:博士,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袁田: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