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智 雷跃捷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科学的实践路径。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对外传播,有助于让世界读懂中国式现代化,进而理解认同这一中国人民自主选择的现代化道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对外传播,关键在于做好话语体系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对外传播的话语体系是一个由多要素、多层次组成的有机系统,要坚持全局、整体、长远眼光,把话语创新置于全球传播格局、国际传播战略、对外传播态势及中外历史文化传统的整体框架下来审视和构建。
坚持自信自立推进话语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从话语体系形成的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及其经验予以话语建构的产物。长期以来,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构建自己的现代化话语体系,打破西方现代化话语垄断,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推进现代化亟待破解的难题。话语是思想的外在表达,中国式现代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承载着中国思想、中国理论、中国主张,必须由中国自主构建。我们要坚持自信自立,牢牢掌握话语主动权,使中国式现代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体现中国国家利益和立场,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生长出来的现代化,是中华文明更新而非断裂的产物,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要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话语资源,深刻把握和阐述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充分阐释中华文明基因的时代意义;也要立足当代中国的实践创新,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在自信自立中构建一套坚守文化主体性、彰显文化自信的话语体系。
坚持融通中外推进话语创新。现代化是当今各国寻求发展与进步的必经之路,是人类社会文明演进的基本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具有自身鲜明特色。我们构建的中国式现代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要兼具民族性和世界性,实现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从而更好与世界沟通交流,让世界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为此,要采用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通过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全景全貌。既立足于中国立场和视角,又对接世界认知和情感;既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又遵循接近性、亲近性原则,找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话语共同点,使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与国外受众建立起历史和文化上的关联,更加贴近国外受众的文化习俗、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
坚持辩证统一推进话语创新。更好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要坚持辩证统一,平衡和协调好话语内容和话语形式、宏大叙事和微观叙事、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之间的关系,做好话语统筹、话语配置和话语整合等工作。坚持内容为王,既重视话语内容创新,以概念、命题、术语等为话语内容的基础和核心,努力开展相关话语内容生产和建设;也要注重话语形式创新和多样化选择,以恰当的话语方式充分表达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理念、文化意涵和世界意义。既要采用有效叙事方式,全面系统、连贯统一地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进而形成强大的国际舆论引导力;也要通过个体叙事讲述当代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讲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最具感染力、最易引发共鸣的中国故事。既要着力打造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等学术话语,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提供学理支撑;也要把政策话语、学术话语转化为大众话语,特别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注重以关联性场景让国外受众更好感受和体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的现代化形象、中国人的现代化生活,以生活感、人情味、审美趣味等情绪感受、情感感染因素吸引国外受众,让其在潜移默化中认知和认同中国式现代化。(原载1月26日《人民日报》)